▲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妈妈都渴望孩子成绩优异,成为学习的佼佼者。

但现实总不尽如人意。

自从儿子进入初中,仿佛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每天放学回家,他总是拖拖拉拉,沉迷于手机游戏,作业拖到深夜才完成。

不但字迹潦草,而且很多错题、漏题。

我多次催促、教育,试图唤起他对学习的重视,但每次都被他漠然的表情,暴躁的态度所打败。

“一天天就知道催我学习?除了学习你还会说什么?!”

学习到底有什么用?那么厚的书本,还能变成钱不成?!”

无奈之下,我又尝试其他方法,看育儿书籍,请教学霸家长,甚至还给他报线上辅导。

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儿子还是一副懒散样,让我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直到有一天,我刷到董宇辉在清华的演讲,就好像一枚子弹,正中我的眉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才知道:

我在学习上越是逼迫儿子,他就越是反抗。

想要培养儿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我得先找到孩子抗拒学习背后的根源,然后再对症下药。

我把董宇辉的清华演讲,仔细研读一番,总结出3个小套路,决定用在儿子身上试一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讨为什么学,激发孩子兴趣

董宇辉在演讲中提到,他在新东方任职老师的8年期间,他被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

从来不是问:“老师,英语怎么学?”

而是问:“老师,我为什么要学?”

我突然想起儿子经常反驳我的那句:

“一天到晚让我学学学,学习到底有什么用?”

对啊,我好像从来都没有和儿子深入探讨,为什么要学?

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的陈美龄分享过自己的方法。

她在儿子们很小的时候,就有意无意地让孩子们知道,“上学校是为了自己,能够有上学的机会是很幸运的。”

陈美龄的大儿子,小时候经常提起想做一名厨师。

陈美龄就会经常提醒他:

“当厨师的话,买东西的时候必须得算账哦。

为了不弄错菜单,还要会认字、称分量。

如果去学校的话,这些都能学到,很棒吧!”

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理想,然后告诉孩子要自由自在地实现自己的梦想,过上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学习是很重要的。

我儿子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我开始不断地提醒他,学习是为了帮他实现梦想。

“你是不是很想当一名建筑工程师啊。”

“当建筑工程师的话,需要看懂设计图,要用到计算,熟悉计量单位,要对立体空间有清晰的了解,这样你才能设计出雄伟的建筑啊。”

“你现在上学的时候,就把数学学好了,你已经一步步地走上你的梦想之路。很多孩子,可能连梦想都没有找到呢?”

这以后,孩子对数学不再那么厌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次我翻看他的作业,都会再次把学习和他的梦想联系在一起。

“你学好了文言文,那以后就可以自己去读一些古书,研究优秀的古代建筑。”

“你再多积累一些英语单词,就可以解锁国外的建筑书籍了呢,真是太好了!”

有句话说,“教育,就是一个教会孩子做梦的过程”。

为了实现心中梦想而学习的儿子,学起来明显更有劲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适当示弱,赋予孩子成就感

董宇辉说过: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不必每个问题都给出答案,而是要学会适当地示弱。

一位爸爸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天,儿子从学校带回来一个任务,要制作一个简易的火山爆发模型。

但他故意装出一无所知的样子,说道:“儿子,这个实验看起来好有趣,但爸爸对这方面不太了解。你想想老师是怎么讲的,顺便也教教爸爸怎么做呗。

听到父亲这么说,儿子顿时感到自己被赋予重任。

他开始认真地研究实验步骤,主动查阅书籍、上网研究实验案例,最终不仅完成了实验,还向爸爸讲解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

父母的示弱,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信任。孩子会更愿意主动去寻找解决办法。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就经常拿着问题去请教儿子。

有时候,当我发现孩子做对了一道难题,就故意问:“这道题居然做出来了,妈妈都没看懂,你能不能教教我?”

儿子一听,兴奋地说:“不是吧,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

我装可怜地说:“是啊,妈妈初中那会,都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早就记不清了。”

儿子一听也有道理,于是拿出草稿本,给我一步步讲解起来。

有时候他讲不下去了,还会主动去翻书、翻笔记再回来给我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一次,儿子带回来一张期中检测卷,他明显有畏难的情绪。

我提议道,要么复印一份,我们来比一比。

做完以后,儿子就急着给我批改试卷。

结果呢,我错了好几题,儿子最后比我整整高了10分。

儿子的成就感直接拉满,“妈妈,你小时候数学一定很弱吧!”

学习本身是挺枯燥的,但在我的示弱下,儿子的学习动力被彻底激活,俨然成了我们家的“小老师”。

有句话说:每个孩子身上都潜藏着两个孩⼦,⼀个“爱学习的孩子”,⼀个“厌恶学习的孩子”,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唤醒那个积极的孩子。

儿子在父母的眼里获得了尊重感和成就感,也就更愿意挑战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持边界感,激发孩子内驱力

董宇辉在演讲中分享了一个自己和妈妈的故事:

上大学后的一天,

他和妈妈聊天,说:“妈妈,我得独立。”

妈妈说:“对。”

他说:“我的生活费我得自己赚。”

妈妈说:“太好了。”

第二个月就没给他打。

他说:“妈,我那天给你说着玩。”

妈妈说:“妈认真了,你自己想办法。”

从那以后,他没有收到过生活费。

所以他的大学后来特别苦,去当导游,给别人当兼职的教师,当翻译

他就在那段时间,把自己培养出来了,每个月能赚到几千块钱。

孩子的人生,如果永远是父母掌舵,孩子就无法感知风浪的来临,也无法培养驰骋风浪的能力。

父母得把掌舵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样他才能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

学习上也是如此。

想明白这一点,在管教孩子上,我决定把握好边界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的我,孩子一回家就盯着他:

“快去写作业!”

“怎么半个小时才写了2行字?”

“怎么又错这么多!”

现在的我,孩子到家后,只是告诉他一声“作业做完后,就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了。”

也不再纠结孩子的“错题“、“漏题”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就过去了。

有一天放学回来,儿子到家就喊:

“妈,昨天有好几道题目,你怎么没和我说做错了!

老师今天特别批评我!!”

“这样啊,妈妈最近工作特别忙,恐怕都没时间盯你的作业了,以后你都要自己负责了哦。”

儿子也没说话了,但我知道,他肯定不想再被批评,而且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那天等他睡着后,我悄悄翻看他的作业,正确率出奇得高,而且没有一道漏题。

当我放手变成了一个“懒妈妈”,让孩子去体验“自然后果”带来的惩罚。

让孩子在经验中自己摸索更好的方法时,儿子反而对学习越来越上心了。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练不出千军万马。

当我学会放手后,面对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儿子开始自己做决定,自己担起责任,他的内驱力也被逐渐激发了出来。

就这样,我用这些小套路坚持了半个学期,孩子的学习越来越自律

他不再需要我催促,每天放学回到家,主动完成作业,正确率也越来越高。

每当遇到难题,他都会自己去探索思考。

老师也反馈,他在学校不仅主动参与各种学科讨论,还主动帮助同学解答疑惑

成绩也从中游水平,提升到了班级前10位。

这样的转变,让我深刻体会到:与其用情绪管孩子,不如用智慧引导。

为人父母,不妨成为那个手握地图、眺望远方的骑象人以更高的视角、更宽广的胸怀,去陪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如果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

出现厌学、抑郁、沉迷手机等问题,

可以和我们的老师聊一聊,

我们会第一时间帮您解答困惑~

和老师详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