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轻轻一按就能拿到玩具或者书籍、一键查询信息和跑步速度、只需喊一声,智能垃圾桶就打开对应的垃圾分类桶盖……北京街头巷尾近些年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智能设备,方便了市民生活。然而记者调查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一些智能设备已出现“黑脸”罢工,或者功能鸡肋、体验感差等问题,给人带来困扰。疏于管理维护和升级的智能设备,正变得“不智能”。(5月21日 北京日报)

城市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关键层级,也是数字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智能便民设备的出现,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然之举。市民是城市的主人,让市民生活更舒心、办事更放心,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

漫步城市街头,智能交通、智能养老、智能社区、智能环保等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场景加速落地,街边常见的智能设备给很多人带来了方便,体现了数字城市对普通人的关怀。但记者实地调查也发现,在有些地方,这些便民设备的设想很好,但现状未必好。有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一多半查不到运行状态;有的“银联便民支付点”,显示屏均是黑屏,上面布满灰尘,用手指滑过或是点戳屏幕,也不见任何反应;有的数字电话亭,显示“请检查网络后重试”“当前网络不可用”;有的智慧跑道,运转出了状况却无人问津……种种现象表明,由于缺少管理和及时维护,不少便民设施被闲置多年仍一直摆放在路边,并没有处于工作状态,也就偏离了便民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便民服务亭中黑脸罢工的设备(图源:北京日报)

好好的智能设备,时间长了失灵也属正常,但为什么会无人管理呢?从目前的情况看,相关的运营公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有的运营方因自身原因或者客观原因,发生了相关负责人的变动或者企业经营异常,导致这些设备后续“自生自灭”,从给城市带来便利变为成为城市管理的负担。

大的企业还好,特别是有些实力欠佳的企业,在兑现承诺上就显得虎头蛇尾。试问一下,花了大笔的费用,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怎么说不管了就不管了?人事有变动实属正常,但责任的接力棒岂能说丢就丢?运营方内部,不管是哪个人来接这个岗位,承担这个角色,都应该代表企业按照合同要求把承诺兑现下去。定期检查设备,认真做好清洁,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如果出现故障,就要无条件及时维修或者更换,有人管有人理,才能让智能设备始终有用,才能切实帮助有需求的市民解决问题。

一座城市的更新,得益于数字技术的精准赋能。从这个意义上看,用心对待每一个智能设备,让它们从不同的维度助力日常生活,从不同角度为智慧城市添砖加瓦,智慧城市的面貌才会有更多新气象。好事没办好等于没办,实事没办实等于无效。如果城市的智能设备处于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不愿用的状态,造成资源浪费,无形中消耗着城市形象。这也倒逼着相关便民项目,在做决策之初,应该充分征求意见,是不是非要建设,如何去建设,找谁来建设,谁负责日常监管,都需要明确责任。相关部门和基层街道等机构单位,应该根据现有状况及时分析,拿出办法。该拆的要拆,该修的要修,让智能设备成为城市的加分项。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