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的前半生,可谓是顺风顺水。

他出生在长洲县一个世代行医的大家族,本可以一生衣食无忧;可惜他少年之时山河破碎,黎民百姓穷到只能易子而食。

面对此情此景,姚广孝立志要追寻救国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尝试了行医治病,发现医术只能救命,治标不治本;他苦思冥想,想要找到真正救国的方法。

1349年,姚广孝在妙智庵里剃度出家,法号道衍。

从此潜心苦修,漫长且清苦的寺院生活让姚广孝的道心格外坚定,同时也锻炼了他强大的内心。

乱世出英才,元末纷乱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义军首领。

可姚广孝一个都不看好,直到洪武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召集优秀的僧人为官,姚广孝才真正出山。

入京后,姚广孝看出了朱棣面上的龙气,便开始坚定地追随朱棣。朱棣也很信任姚广孝,朱棣会毫不犹豫的靖难也离不开姚广孝的撺掇。

靖难之时,姚广孝已经六十多岁了,依旧坐镇军中,为朱棣出谋划策。

靖难的成功,不仅要归功于丘福、朱能、张玉等一批猛将的英雄善战,幕后军师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朱棣继位之后,姚广孝功成身退,成为一代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终结乱世,建立大明

朱元璋终结乱世,建立大明

姚广孝出生于元朝末年,正处于元朝社会最动荡的时期。

当时的环境是吏治混乱、卖儿卖女只为了能活下去。时间一长,百姓只能被迫投向绿林。

就算元朝派出无数官兵来对付百姓,都无济于事。

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爆发出的潜力是巨大的,这些百姓们是豁出命来对抗官兵,百姓都是抱着背水一战的态度来做事,这般狠劲官兵根本不是百姓的对手。

没过多久,起义的狼烟便席卷了中原大地。百姓的怒火就如星星之火一般,虽然微小,却可燎原!

都说乱世出英雄,按道理来说这个时候,该是姚广孝出山大显身手的时候了。

可姚广孝还是老神在在地在寺庙中修行,说还未到他出山的时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广孝在妙智庵中潜心修行,外面的世界早已日新月异。弱小的势力早就已经被吞并,只剩下张士诚、陈友谅、朱元璋等一批实力强悍的人在逐鹿中原。

其中朱元璋的队伍是所有义军中实力最强的。

朱元璋作战勇猛,经常身先士卒,对属下宽和,很快就夺得了天下,建立了大明王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基本打败了其他义军,选在应天登基,改国号为明。至此,开启了大明王朝长达200多年的传奇。

姚广孝进入京都,追随燕王

姚广孝进入京都,追随燕王

朱元璋立国之后,立发妻马氏为皇后,长子朱标为太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标是朱元璋和发妻马皇后的长子,自小由名师教养长大,不仅性情开朗豁达,才学也远超其他兄弟。

朱标被称为是大明历史上权势最盛的太子,很少有太子在父亲还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已经承担起了监国重任,朱标做到了。

朱标不愧是朱元璋最看好的太子,监国期间,将朝野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众兄弟也都安分守己。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西去。朱元璋悲痛欲绝,召集德高望重的僧人来为马皇后超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广孝就在应召的僧人之中,入京后,无意中见到当时尚是燕王的朱棣。姚广孝见到燕王眼前一亮,此人分明有王者之相。

据野史记载,姚广孝趁念经的功夫接近朱棣,对他说:“大王使臣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朱棣何等聪慧,一下子就听出姚广孝的意思,便主动上奏请求朱元璋让姚广孝跟他做事。

朱元璋本就溺爱次子,给他一个僧人也不是什么大事,当即便同意了下来。自此,姚广孝便开始追随朱棣,直至死亡。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朱允炆不过一黄口小儿,对大明建立没有一尺之功,只因投胎投的好,便能轻易登上他们梦寐以求的高位,这让诸王如何服气呢?

可事情已成定局,诸王即使心中不服,也只能俯首称臣。

朱元璋去世前,为太孙朱允炆铺好了道路,吩咐诸王回到封地,无诏不得入京。

燕王就是再不甘心,也只能回到封地,静待时机,这一走顺便带上了姚广孝。

朱允炆削藩,朱棣靖难

朱允炆削藩,朱棣靖难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朱允炆要是能乖乖地做一个傀儡的话,他还能多活几年,可他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本事不大却好大喜功,喜欢听信文官的谗言。登基没多久,就开始强行削藩。

朱允炆从小被大儒教导得不知世事,天真地以为削藩是件很简单的事。

只要一道旨意下去,各地藩王就都得俯首帖耳,直接将手中的权力交出。

朱允炆的做法犯了众怒,都是朱家子弟,谁又真的甘愿矮人一头呢?

朱允炆的运气还算不错,刚开始削藩也的确颇有成效,收回了不少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最不该的就是有了成绩就飘飘然,直接就把削藩的主意打到了朱棣身上。

朱棣是谁?

他是朱允炆一众叔伯中最为骁勇善战的一个,当年追随朱元璋攻打天下的时候,出力最多,大明的建立有他的一份功劳。

朱元璋对朱棣也是有求必应,除了太子之位以外,其他能给的都给了。

朱棣的府邸早就超出亲王的规制,连追随他多年的丘福、张玉、朱能等,也是说给就给。

姚广孝虽已追随燕王到了封地,京都的消息也是一点也没落下。当他得知朱允炆想要削藩,第一时间就告知了朱棣。

并主动撺掇朱棣靖难,朱棣本就不愿臣服建文,两人一拍即合,当下着手为靖难做准备。

姚广孝建议朱棣采用称病的办法,尽量延缓建文削藩旨意的到达,实则在北平暗中练兵以及制造兵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广孝的智谋让朱棣有了几分底气,在建文使者宣布削藩旨意的时候,朱棣才能有勇气不接旨并翻脸靖难。

公元1399年,朱棣自北平起兵,打响了靖难的第一枪。

朱棣靖难的誓师大会开得豪气万分,可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

他是藩王,受到的节制本就相当多,他手下并没有多少可用的士兵。

好在有智囊姚广孝在,还有丘福、朱能、张玉等一大批猛将,靠着姚广孝无双的智计和大将的勇猛,只用了800人便夺下了九门。

之后的多场战役中,也都能见到姚广孝的影子。张玉战死的东昌之战中,如果不是有姚广孝的“师行必克,但费两日”的锦囊妙计,恐怕朱棣早就支撑不下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靠着姚广孝的智计,朱棣在人数不占优的情况下,打赢了耿炳文、李景隆以及朱允炆的百万大军。

靖难的最后一战,朱棣更是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直捣黄龙,拿下了金陵。

在经历了无数惨烈的牺牲之后,朱棣终于在公元1402年,靖难成功。

朱棣祭拜天地之后,正式在南京登基,史称明成祖

姚广孝也随着朱棣的登基成了靖难的第一功臣。

姚广孝从一个僧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他用了六十多年。

朱棣大封群臣,广孝升官

朱棣大封群臣,广孝升官

朱棣登基之后,首先就是大奉靖难之中的功臣,丘福、朱能等均被封为国公。

朱棣连武将都封了,自然不可能亏待这个靖难第一功臣,朱棣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各种赏赐更是数不胜数。

此时的姚广孝拥有数不尽的财富,也该到了享受生活的时候。朱棣都劝他还俗,可姚广孝却拒绝了。

姚广孝出身大族,荣华富贵对他来说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想要的从来都是治世救国,还百姓一片乐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追随朱棣根本就不是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能够作出一番事业造福黎民百姓。

朱棣即位之后,能给他施展才华的平台已经是他平生所愿了,何必要还俗来徒增烦恼呢?

当然,还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姚广孝不想功高震主,毕竟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想要全身而退,就得低调行事。

姚广孝接受了朱棣的官职,却没有收朱棣赏赐的金银珠宝、良田美宅,他白天着朝服,晚上换回僧衣。

他也不住在奢华的少师府,而是甘愿住在简陋的寺院之中,白天入世,晚上避世。

朱棣对姚广孝极其信任,不仅将迁都事宜交给姚广孝负责,还让他和解缙共同主持编撰了奇书《永乐大典》,至今仍旧被奉为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永乐十六年,姚广孝走完了他漫长的一生,于庆寿寺中病逝。朱棣感念其功德,追封荣国公,谥号“恭靖”。亲自书写神道碑,并让姚广孝以文臣的身份入明祖庙。

姚广孝的一生可谓是厚积薄发,前半生默默无闻,后半生一举名动天下。

有人年少成名,就会有人大器晚成。人生这条路,走得稳,比走得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