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经常听到一句顺口歇后语: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当时听了,不明白谁是伍子胥,也不知道他为啥会一夜白头,只觉得这件事特别酷。直到后来读历史,知道了伍子胥忍辱负重,为父兄报仇的故事,也知道了他助吴称霸后,反被吴王赐死的悲惨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楚国人,伍子胥带领吴国士兵攻入楚国都城,致使整个郢都的百姓都遭涂炭,可以说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叛国贼。

然而,当我们看后人评价伍子胥时,却大都是溢美之词。明朝李贽称赞他【绝孝纯忠,惊天震地,楚之烈也】,近代梁启超也称其【智勇深沉,真一世之雄也】

中国文人历来讲究忠孝,为何会对伍子胥这个“楚奸”如此宽容?

一、小人之祸

一切都要从一个叫费无忌的小人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无忌是楚国太子建的少傅,负责协助太子处理政务,但由于他爱耍小聪明,很不受太子待见。费无忌自己也是心知肚明,但无奈人在屋檐下,也不得不低头。

俗话说,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费无忌等待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为太子建聘取秦哀公的妹妹孟赢,派费无忌作为特使前去秦国迎亲。

费无忌来到秦国,发现公主十分美貌,于是动起了小心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先放下书,用一般人的思维去想一下,他会动什么脑筋呢?

一是,见到公主漂亮,知道她以后肯定会受到太子宠爱,于是一路逢迎,借机赢得太子妃的好感,进而成为太子心腹。这是最常见的俗世心态。

二是,见到公主貌美,心生情爱之心,于是百般献媚,以求欢爱之情。这是胆大妄为,但放在现今电视剧里,是为爱而不顾身,也算是男儿本色了。

但费无忌不是一般人,他想到了第三条路,直接将孟赢献给了楚平王。

楚平王也是好色之徒,假意推脱一番,也就虚心纳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费无忌由此也获得楚王宠信,在朝堂平步青云,同时也彻底得罪了太子。

为了防止太子登基以后对自己不利,费无忌又开始动起了脑瓜子。

他先是向楚王建议让太子去守御边关,后又诬陷太子拥兵叛乱。

楚平王抢了太子的未婚妻,脸上本来就有点抹不开,趁此机会打开杀戒,派人诛杀太子建及其党羽。

太子建事先听到风声,逃亡至宋国避难。但作为太子一党的太子太傅伍奢却遭了殃,不仅被楚王囚禁,还被要求写信将两个儿子也召来一同受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伍奢很平静,他对楚平王说:“我的大儿子伍尚仁孝,一叫就会来,但小儿子伍员为人刚烈能忍,他知道来了必死,肯定不会束手就擒。”

【尚为人仁,呼必来。员为人刚戾忍卼,能成大事,彼见来之并禽,其势必不来。】

知子莫若父。事情果然如伍奢所料,当楚王派遣的使者到伍家传诏后,伍尚主动就范,伍子胥则张弓搭箭,杀出重围,逃亡而去。

自此,伍子胥也打开了自己的复仇人生。

二、坚韧复仇

伍子胥先追随太子建到了宋国,后又因宋国内乱去了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郑国,太子建虽受到热情款待,但却暗中与晋国勾结,意图颠覆郑国,自己取而代之,结果因行事不密,被自己的仆人告发,受诛而死。

作为太子建的心腹,伍子胥自然也难逃其咎。

放眼天下,此时有实力与楚国抗衡且又愿意与楚国直接对线的就只有刚刚崛起的吴国了。

于是,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胜向吴国逃奔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一路上晓行夜宿,谨慎地躲避着郑国的追兵,好几次都差点被搜捕而去,甚至沦落到乞讨度日,过昭关的故事就是在这次逃亡的路上发生的。

最终,他们在一个渔翁的帮助下,渡江来到吴国。

伍子胥首先结识了公子光,又通过公子光的引荐见到了吴王僚。通过接触,伍子胥敏锐地发现了公子光的野心,为了能跻身吴国的权利中枢,他决定投效公子光,并亲自物色一名刺客--专诸,用一条烤鱼和一把鱼肠剑刺死了吴王僚,帮助公子光登上王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王阖闾登基之后,非常感激伍子胥,将其视为心腹,委以国事重任。

伍子胥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积极整备练兵,又推荐好友孙武担任统军主帅,经过数年征战,终于抓住机会,一举攻入楚国都城。

伍子胥站在王宫大街上,想起父兄惨死的情形,16年的怨恨瞬间涌上心头,一时间怒不可遏,带人掘开楚平王的坟墓,鞭尸300下,才稍解心中怒气。

受他影响,吴国将士在郢都内烧杀抢掠,甚至为了争夺财宝刀兵相向。楚国遭遇立国500年来最严重的灾难,宫中珍宝被洗劫一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个人恩怨,搭上了半城百姓的性命,这是伍子胥一生难洗的污点,也是后世批评他的主要原因。

有人曾评价伍子胥【孝知有亲而不知有国,仇一人而戕一国,不亦甚哉!】

对此,在面对好朋友申包胥的质问时,伍子胥是这样解释的:

【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从这句话也能看出,伍子胥知道这样做是“倒行逆施”,但为了心中仇恨,也顾不得自己的名声了。

如果故事到了这里就结束的话,伍子胥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但历史还有另一半。

三、忠君而死

楚国毕竟是一个称霸多年的大国,虽然一时战败,但根基尚存,在秦国的帮助下,很快就将吴军打败。

再加上越国在背后偷袭,大将夫概叛乱等一系列因素,吴王阖闾不得不撤军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在与越国的一次战斗中受伤,不久死去,他的儿子夫差继位。

吴王夫差与他的父亲不同,虽然重用伍子胥,却在治国理念上有了分歧。

伍子胥主张“联齐灭越”,优先解决越国这颗插在吴国背后的钉子。但夫差却在大败勾践之后,志得意满,急于北上挺进中原,与诸侯争雄。

公元前489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反对,率军北进,在艾陵打败齐军后,趁机占领齐、鲁两国不少土地,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此后,夫差【益疏子胥之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前484年,夫差计划北伐齐国。伍子胥苦谏不听,反被派去出使齐国,意欲借刀杀人。

伍子胥知道已经失去了夫差的信任,心灰意冷,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朋友鲍牧(齐国名相鲍叔牙的后代)。

太宰伯嚭趁机向吴王谗言,说伍子胥是个不懂感恩、猜疑心特别重的人,他早就对自己不受重用心怀怨恨,此次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回来后又称病不愿随军出征,必是有大阴谋!

夫差本就对伍子胥有疑虑,听了伯嚭之言,当场赐给他一把宝剑,让其自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伍子胥悲痛万分,但这一次他没有选择逃亡,而是甘愿赴死。但他临死前却留下遗言,让人将他的双目摘下悬于吴国东门之上,他要亲眼见证越国灭吴大军入城的那一刻。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攻破吴国都城姑苏,吴国灭亡,距伍子胥被杀仅仅过去了10年。

伍子胥的一生可谓是个传奇,他的前半生奔波流离、忍辱负重,是为仇恨而活,而后半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忠义而活。

有一个人与伍子胥几乎有同样的人生轨迹,却在历史上留下不一样的名声,他就是伍子胥的政敌--伯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伯嚭也是楚国名臣之后,同样被费无忌陷害灭族,孤身一人逃脱,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受到重用,不远千里投奔而来。伍子胥听到他与自己相同的遭遇后,便极力推荐给吴王阖闾。

但伯嚭不是伍子胥,当在吴国的帮助下报仇之后,他的本性渐露,一面收受越国的贿赂,为一己之私蒙蔽吴王,一面将伍子胥看作自己升官路上的绊脚石,不遗余力地将其置于死地。

最终,吴国在伯嚭的一番骚操作下灭亡了,而伯嚭自己也被越王以不忠之罪杀死,留下千载骂名。

作者简介:

我是今青,一名文字爱好者,愿与你一起品读历史,分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