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言:中国人自带种菜的基因,就连互联网大佬都要挖空心思设计让用户“种菜”。

在QQ很火的那个年代,马化腾弄了个农场种菜游戏,设闹钟半夜起来“浇水偷菜”,这就算了,后面支付宝出来了,马云搞了个喂鸡种树偷绿色能量的农场

等到更新的社交平台出现,从新浪微博到抖音平台,顶流也是李子柒这类种田、种菜的网红。

南极种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种花家就是有条件就种菜,没条件就创造条件种菜,老外的楼层外面都是草坪,我们的楼层外面是一片菜园。

太空种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阳台要种,院子要种,沙漠要种,高原要种,南极也要种,就算到了太空,也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上种菜,海里“种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一次,我们要把“菜”种到深海。深海能种什么“菜”?深海的“菜”就是鱼。

那为何不近点养,非得跑到深海?实不相瞒,近海养殖区域已接近饱和了。眼看那么一大片真正的蓝海,劳动人民就不心动吗?不想种点什么?

几十年前,内陆一口海带都吃不上,几十年后,别说海带,虾、鲍鱼、扇贝、海参等,咱都能吃上了。而且都是很多院士带头人工养殖,可以说就是在海边种的。

在几代人的坚持“耕海”下,我们已成为海水养殖世界第一大国。但是,近海的鱼类品种已经满足我们的胃了,什么石斑鱼、大西洋鲑鱼、三文鱼等,很多都要靠进口,或者人工捕捞。

全世界人口那么多,全靠捕捞,海鱼总有被吃光的一天。

这些都行不通,所以“养深海鱼”就被提上日程,一亩海水十亩田,我们的海水养殖产业从近海走向了深远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信1号,深海“粮仓”担当

国信1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5月,由青岛国信集团打造的“国信1号”交付运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信1号”是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总投资4.5亿元,船体长249.9米,宽45米,型深21.5米,吃水12米。

船内有15个养殖仓,总水体近9万立方米。目前一年可以养3700吨鱼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养殖工船?其实就是“船载舱养”,舱里的“鱼塘”是流动的海水,跟船外的海水是一模一样,就是隔着一层船身而已。

在交付前,“国信1号”已经带着大黄花鱼们逛了好几个月的海,已经去了宁德、台州、舟山、青岛、威海、珠海等海域养殖,主打一个可自由移动的“大鱼塘”,也收获了金灿灿的大黄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国信1号养的鱼是大黄鱼,又野又黄又金又鲜!为何是大黄鱼不是其他鱼。众所周知,大黄鱼是海水鱼中最难养殖的一款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把最难的鱼都能养好,那养其他的鱼,像三文鱼、大西洋鲑鱼、石斑鱼不就很容易,指日可待了吗?

所以养大黄鱼也是有一定的实验意义!哪怕现在国信1号出产的大黄鱼卖的比市面上要贵,但毕竟质量摆在那里,靠大黄鱼挣钱也不是国信1号的目标,但亏本卖那也不行。

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已建成4艘养殖工船,40个桁架类网箱以及2万余口重力式网箱。

国信1号并非第一艘养殖工船。我国首艘养殖工船是“鲁岚渔61699”,在2017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启航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国信1号技术牛的很,可以移动躲避赤潮以及台风等恶劣天气。而且还有水体交换系统,可以将40米深的海水通过技术注入养殖舱中,每天不间断换水高达16次,总之,就是让鱼们跟生活在海里是没区别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斥资4.5亿,真的值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看网友的暖心评论:

就为了一口香煎大黄鱼,值了。
我国主粮安全,就是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安全。肉蛋奶,还依靠大豆进口。就是蛋白质和脂肪不足,鱼类既可以提供蛋白质又有脂肪。价格再低一点就可以缓解农业安全。
深圳的天然气加工用能量差来养极地才有的冷水鱼。

国信1号的大黄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网友说的,先不说这个巨无霸又一次刷新我国深海养殖产业的记录,主要是可以提供高品质蛋白,这才是关键点,食品安全刻不容缓。

我国的海水养殖产业经历了好几波浪潮。

从藻类,也就是海带开始养起。

震惊吧!我们从连海带都养不了,到不止能养海带,还能养虾、养贝类还有海参等海产品。

这中间吃过了多少海水的“又苦又咸”,从零到世界第一,都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封锁”围剿中突出重围。

当时,内陆人民由于缺碘导致很多人生了“大脖子”病,在沿海地区的人反倒没有这种。

海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需要大量的海带或者藻类,但是当时由于海带养殖技术被“封锁”住,我们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海带,白花花的银子都被国外挣了。

没想到当时我们的青岛水产研究所“太公”级的院士很有骨气,我们自己学,自己种!不用1年,就成功了,而且还从青岛种到了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等近海海域,把海带种到了我们凉拌吃都吃不完,还大量出口海外。

海带养殖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完了海带,黄海研究所“太公”级的院士就开始研究养对虾,不过对虾也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成功,在80年代,沿海几百万亩的对虾,已经形成了产业化,同样大量出口海外。

对虾养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爷爷”级又成功研发海湾扇贝养殖产业,所以,扇贝们也上了我们的餐桌。

90年代末,又是黄海水产研究所开始来活了,这一次是养海鱼,也就是多宝鱼。当时本来想和英国买育苗技术,但是对方狮子大开口。

我们的科研人员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我们自己突破自己,终于在1999年成功养活了100多万尾鱼苗。

而且不止多宝鱼,还有国外的贵族鱼,像黑石斑和条斑星鲽等,咱也能吃到了。

养殖往越来越贵的海产品进军,接下来就是海参、鲍鱼等海洋珍品的养殖了。在这之前,想吃鲍鱼和海参都要人工捕捞,慢慢的野生资源就枯竭了。

海参养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这一次是青岛率先研究起了刺参的养殖,终于在2000年突破技术,咱也能吃到海珍品了。

这一路的颠簸,直到今日的国信1号,都是环环相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我们有钱了,我们掌握了海洋养殖技术,加上我们有先进的造船技术,三合一,进军深海,我们未来的粮仓在“星辰大海”!

所以,哪怕是需要斥巨资,目前可能本都还没能收回来。但海洋养殖技一路过来所遇到的坎坷,我们都不曾畏惧过,一次又一次突破,我们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为了让我们吃饱饭以及吃的更好,我们有好多的“袁隆平爷爷们”,不管是在陆地还是海上都在辛勤“耕种”,一直默默地在背后给我们农民种菜种米、渔民养鱼提供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水养殖产值,逐年平稳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2021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29689.7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5158.63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303.72亿元,海水养殖产值4301.70亿元,淡水捕捞产值336.56亿元,淡水养殖产值7473.75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2022年全国渔业经济统计公报》显示,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30873.14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5267.49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2488.91亿元,海水养殖产值4638.84亿元,淡水捕捞产值276.70亿元,淡水养殖产值7863.03亿元。

明显可见,海水养殖产值一直在逐年平稳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信1号”来之不易,可以复制吗

“国信1号”交付的当天,时任青岛国信集团副总经理曾感慨道,这条船中国人等了40年!

2019年,国信和中国船舶集团、中国水产科研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单位一起自主研发,从研发、建造到海试,这中间光是专家论证会就开了80多次,考察调研了100多次,发现并解决问题都有1000多个。

终于,“国信1号”成功挺进深海!太硬核了。

目前,国信1号的姐妹号,“国信2-1号”和“国信2-2号”从去年5月开始,就已经开始在建造了

而且,国信1号10万吨级别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了,没想到姐妹花们要升级到15万吨级别,一句话,厉害了我的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这几艘养的鱼够吃吗?够卖出国外吗?要相信,咱国人的“胃动力”还是可以的。

国信集团也是懂的!计划在未来5年内,立下了“50艘养殖工船”的flag。

国信的野心藏不住了,要形成12支深远海养殖船队,总吨位突破1000万吨的那种!

我们的征程是星辰大海,深海“粮仓”、海上“牧场”,大有可为!

你对深海养殖有什么好的建议和看法?请在评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