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应届生真的诱惑力极大”——近日,杭州市人才管理服务中心发布《关于杭州市应届毕业生生活补贴最新版申请指南和系统升级的公告》,更新了当地为高学历人才提供补贴的政策标准,其中,非全日制硕士毕业生首次被纳入补贴范围,可以获得3万元的生活补贴,这使得许多有意在当地就业的“非全”应届毕业生,对在杭州展开新生活充满期待。据记者检索,杭州不是首个在人才补贴方面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视同仁”的地方,自2020年起,已有山西太原、河北石家庄、浙江宁波等多地发文,在发放各类人才补贴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与全日制研究生同等对待。(《南方周末》5月21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尽管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相对激烈,但对许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城市而言,瞄准高学历人才群体“定向抢人”,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政策方向。像这次登上新闻的杭州,便一直以补贴丰厚、“抢人”力度大而著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非全日制研究生却很难吃到这块为高学历人才预留的“蛋糕”,令不少人感到遗憾。

事实上,除地方人才补贴政策之外,在其他领域和场合,“非全”应届毕业生们也经常遭遇种种学历歧视,以至于让人怀疑:这个研究生是不是白读了?在网上,相关话题也经常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非全日制研究生含金量的讨论。

其中,有一种颇为“伤人”的论调,总能得到不少支持。这种论调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入学门槛、学习难度,本来就与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不同,自然不应和对方享受同等待遇。每当有非全日制研究生为其遭遇“抱不平”时,都会有部分全日制研究生站出来,维护两者之间的“壁垒”。但事实上,不论是从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上看,还是从人才个体的能力素质上看,这种对非全日制研究生“一刀切”的做法,都缺乏足够的依据。

就规定而言,早在2016年,教育部办公厅便印发通知,明确当年12月1日后录取的研究生,仅在培养方式上按全日制、非全日制的形式进行区分,两者实行相同的考试招生政策和培养标准,学历、学位证书也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和相同效力。这和之前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有学位、无学历”的情况不同。新规之下,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录取条件,就算同学校、同专业的全日制研究生有一定差距,这一差距也并不大于不同学校、专业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什么难以跨越的鸿沟。

就个人能力而言,许多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本科期间也是名列前茅,历经重重竞争选拔,才得到理想学校的录取,并在入学后苦读,成功通过毕业考核,拿到学历学位。当下,高校日益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宽进严出”逐渐成为常态,相比于一名学生入学时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其就读期间的学习、研究表现,才是更能衡量其能力、素质的试金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相比于入学“出身”,一名学生在攻读学位期间的表现才更加重要,而其能够通过毕业考核,本来就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证明。另外,部分非全日制研究生是因为无法从工作中脱身,才不得不选择非全日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打入另册”,显然既不合理、也不公平。

在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根除企业雇主心中的固有偏见,只能多多呼吁,尽可能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同时打击那些明目张胆的就业歧视行为。但是,在政府设置人才补贴等标准时,有关部门可以先行一步,以政策作为原则的宣示,在公平对待应届毕业生这件事上作出表率。

杭州这次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落实生活补贴,不仅是年轻学子的福音,也有利于扭转社会观念。我们乐见未来有更多地方积极跟进,共同为青年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撰文/杨鑫宇

编辑/黄帅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