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六里投资报 ,作者投资报

刘煜辉为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副主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5月18日)上午,中国社科院教授刘煜辉在2024基金嘉年华上,以“遵时养晦,迎接转机”为题,分享了自己对中国宏观经济的最新判断。

刘煜辉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地缘政治的红利悄然发生改变,这个改变应该是很明显的。

中国资产最近的涨,港股比A股要“独立”很多,逻辑上都有应该归结于一个原因,那就是地缘政治的红利进入了回吐期。

对于美国而言,它存在现实利益的诉求,即要控制自己高达6.8%的财政赤字率,目前来看,只有三种可能场景。

一,降低利息支付;

二,提高生产率,也就是令增长尽可能多地超过利率;

三,紧缩财政支出。

目前来看,二三相对不可求,唯有第一个场景是最现实的,这就说明了美国当下最为迫切的当务之急。

而通胀背后是地缘政治,此轮通胀的本质是G2 Decoupling的“分手费”。

因此,港股、A股反弹的逻辑会延续。

这一轮人民币资产的反弹,背后的支撑是强健的,时间会进一步地延展,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投资报(ID:Liulishidian)整理了刘煜辉交流的精华内容:

我们的东西卖到全世界遇到了困难。

我们对美国进口贸易的比例这几年持续下降。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世界。

今天的这个世界,在全球资本市场产生了一个效果,这个效果叫地缘政治的红利。

中国的资本市场很长时间不是流行这么一个说法吗?

我们的A股被全世界的牛市所包围了。

周边所有的资产,无论是美元资产,大宗、黄金、比特币,还是非美元的这些,我们的这些邻居,日本、印度、东南亚的股市都在往上升。

但是,人民币和人民币资产,这几年正在经受持续的通缩压力。

所以,这个背后反映的实际上是个地缘政治的“负利”。

最近一段时间,地缘政治的红利悄然发生改变,这个改变应该是很明显的。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看到,香港的股市相较于A股走得要独立得多,而且其背后非常强劲。

我们知道,港股一直灵敏地对应着地缘政治的红利。

所以,这个红利背后的变化,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来自于G2这个结构的对面那一方。

美国今天碰到了现实的困难,

美国在控制通胀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可能三角,这么高的利息跑了两年时间,它无论是金融还是财政都面临着现实的困难。

美方的财政赤字率,确实是眼下一个棘手的问题。

美国财政部今年财政赤字的前瞻指引,已经达到了6.8%。

这么高的一个水平要持续下去很不容易。

因为美国的高利息已经跑了两年了——5%以上。

随着时间的拓展,还维持这么高的一个利息,它意味着在财政收入这一块,有越来越大的比例会被利息的支付会所吞噬。

美国34万亿美金的庞大债务,而且每年还在以2万亿美金的增量在增长,5%的利息,这个比例越来越高。

所以美国的宏观当局,包括耶伦,是想得很深远的。

财政赤字高企

美国当局的三大选项

从学理上讲的话,美国当今的高利息下面,要保持财政稳健性,要控制住财政赤字率水平,理论上讲,只有三种场景。

第一种,把利息降下来。

比方说美国2008、2009年次贷危机,甚至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之后,美国的财政规模急剧上升,债务规模急剧上升,但是它利率是0。

再大的基数乘一个0,它最后的支付还是个0。

比方说日本也很高,日本的政府债务性规模是GDP的300%-400%,但是因为利息是零,所以财政负担不重。

所以最现实的第一个场景,就是你能够把利息降下来。

第二种可能性,就是生产率上去。

也就是说,经济的动能十足,能够创造更多的GDP增量,能够覆盖高利息。

基本上现在来看,这对于政策当局来讲是不能奢望的。

当然我们知道,美国去年出现了AI的算力革命,迭代很快,人类第四次工业革命窗口已经打开。

这确实给美国创造了非常强劲的全要素。

我们看到,美国过去两年的名义GDP,从季度看,都跑在6%甚至10%以上都有,动力十足。

但是这个事是天时,可遇不可求。

AI迭代是很快的,GPT4o都出来了,AI甚至可以模拟人类的情绪来思考。

这个非常不简单了。

但是,宏观当局不能寄望于AI的迭代速度。

第三种可能性,从技术上讲、理论上讲,要把通胀压下去,那就是财政开支上紧衣缩食。

这个对于西方政治来讲,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结果。

因为选票政治,大家都知道,财政的支出是刚性的,很难压缩。

这一轮人民币资产反弹

背后的支撑是强健的

所以三个场景比较起来,你就知道,今天美国的宏观当局,从内心来讲,其实它只有一个选项。

就是要把利息压下去。

但利息压下去,宏观政策的决策必须有数据的依据。

通货膨胀的背后站立的是什么?

是政治的通胀,是G2的分手费。

所以我觉得,这一轮看到中美之间有一个互动。

我觉得,这背后主要的改变不是来自于我们,而是来自于对手;一定是对有了现实利益的诉求。

所以,港股这一回的延展、反弹,我个人认为,它背后的因素是比较强健的。

当然,港股对应的也是A股的人民币资产。

所以这一轮人民币资产的反弹,这个时间,背后的支撑是强健的。

时间会进一步地延展,会超出我们的预期。

走出资产负债表困局

离不开的三支箭

我们不妨推演一下,面对今天中国资产负债表的周期,

我们应该怎么办,才能走出这个资产负债表收缩的困局。

我曾经讲过,三支箭。

这是从教科书层面、研究者的层面去理解,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要从资产负债表的周期走出来,离不开这三支箭。

第一支箭,央行的财政化。

央行的财政化,讲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实际上是一个货币分配机制的改革问题。

我们原来工业化、城镇化底下,中国的货币分配机制是“央行—商业银行”。

央行把基础货币交给商业银行体系,商业银行贷款扩张,信贷的扩张、信用的扩张,然后再分到经济的投资和消费的环节。

但在资产负债表周期中间,这一套框架彻底失灵。

也就是央行和商业银行,这个传统的货币分配机制,彻底地失灵。

我们看到的是巨大的金融的空转。

你看M1和M2的差距拉得那么大,M1甚至掉到了-1.4%。

我们印了那么多钱,300万亿的M2,但这笔钱就是流不到投资和消费的环节,就在商业银行和央行之间打转。

所以,我们要改革的是什么?

改革的是货币分配机制。

既然商业银行不能承担有效的货币分配,那一定有一个角色站出来承担这个功能。

谁?财政!

这就是央行和财政的对接。

所以我们看到4月20号央妈出来讲了一个话,财政部立马跟进,支持央行入场买入更多的政府债券。

我觉得这个是对应的。

这个信号是强烈的、明确的。

我们学术上理解就是央行的财政化。

期待7月份会议

一切皆有可能

第二个,财政民生化;

财政拿这个钱干什么?它要怎么分配?

这个钱一定是要分配到民生部门的。

这个钱怎么到民生部门?

这就牵涉到我们整个货币分配的方向的问题。

钱如果不到民生部门,老百姓没钱,无论你出多少政策,他是不会买房子的。

房子卖不动、卖不掉,车子也卖不动,消费降级,整个经济循环就会中断。

因为这个经济循环,大家知道,一个部门的支出就是另外一个部门的收入。

如果哪个部门不支出了,那下一个部门就没有收入。

传递下去,整个经济循环就中断,乘数就会坍塌。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流动性困境下面的中国的资产负债表收缩。

所以财政拿了钱,特别国债,干什么?

一定要输入民生。

所以,昨天出来的那个消息,我觉得这是比较震撼的。

要从这个角度思考,虽然量不大,3000亿收储。

实际上是我去年初的时候就提出来了这个方向——央行入场购买房子,把它转化为民生的公用事业。

实际上是一个财政在做民生的过程。

第三支箭,数据市场化。

数字时代,数据是这个时代最新型的生产要素。

政府的资产负债表里面,原来代表工业化、城镇化的土地要素红利正在迅速地垮塌。

所以资产负债表废掉了。

政府上这个循环一定要打破,突破困境很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数据的资产化。

2024年1月1号财政部发了个文,数据要素资产可以评估入表。

我们一季度陆陆续续看到,有一些上市公司已经开始做出在会计科目的变化。

各种民生方向,包括证券市场,我们看到有各种形式的落地、呼应。

7月份的会议,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充满着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