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宝 张岳怡

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过去50年,全球免疫接种工作一共挽救了约1.54亿人的生命,其中约1.01亿是婴儿。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疫苗研发、生产和使用大国。中国始终秉持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在全球免疫接种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构筑全球免疫屏障作出重要贡献。

不断提升免疫工作水平

今年是全球“扩大免疫规划”(EPI)50周年。1974年,世界卫生大会推出EPI,旨在为所有儿童接种疫苗,预防白喉、麻疹、百日咳、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结核病以及天花等疾病。

世卫组织发布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去50年,针对白喉、乙型肝炎等14种疾病的免疫接种让全球婴儿死亡人数减少40%,非洲地区则减少50%以上。世卫组织称,这项研究是对EPI在过去50年中对全球和区域健康影响的最全面分析。

作为人口大国,中国的免疫接种工作进步明显。1978年,中国全面实施计划免疫,接种4苗预防6种疾病。此后,中国不断扩大免疫规划,至今已实现免费提供14苗预防15种疾病。在近日召开的2024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卢江指出,中国免疫规划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据国家卫健委消息,2013年以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以乡为单位实现了90%的目标,并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成功实现了普及儿童免疫的目标。

“中国是疫苗研发大国。”前上海疾控中心主管医师、疫苗科普专家陶黎纳指出,多年来,中国首先解决疫苗“有没有”的问题,不断提升免疫工作水平。

助力发展中国家筑牢免疫屏障

近日,在厦门海关监管下,一批共计70.37万瓶双价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顺利出口,这也是中国单次出口量最大的一批国产HPV疫苗。与此同时,在800公里外的宁波,一批由艾美荣誉(宁波)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顺利出口,发往非洲国家科特迪瓦,数量共计1.5万瓶。

中国疫苗成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的重要力量。目前,已有6家中国企业的10款疫苗产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预认证。去年,中国宣布为巴基斯坦捐赠3000万剂脊髓灰质炎疫苗,为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贡献力量。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生产的乙脑疫苗已经保护了超过5亿海外儿童。

专家指出,中国疫苗加快“出海”,一是得益于中国疫苗研发水平不断提升,二是中国有生产疫苗的强大产能,能够为全球提供大量优质、低价的疫苗。“中国以实际行动推进疫苗在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陶黎纳说。

为助力发展中国家筑牢免疫屏障,中国不仅对外提供疫苗,还积极进行技术援助。坦桑尼亚是首个中国抗疟经验试点的非洲国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中方人员分享中国社区疟疾防控经验;招募当地社区卫生工作者,为当地培养疟疾防控队伍,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适宜坦桑尼亚中、高度疟疾流行区的有效干预模式。

坚持预防为主

中国疫苗可预防传染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就。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群同时指出,还要看到部分地区疫苗接种率尚未达到理想水平。只有足够多的人接种疫苗,才能达到群体免疫水平。

国家疾控局将在加强免疫规划顶层设计、建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推进接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升疫苗接种率、强化免疫效果评估等方面下大力气,全面推动免疫规划工作高质量发展。

专家指出,未来,中国需要在研发联合疫苗、纳入更多其他重点疫苗、在整个社会强化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观念等方面重点发力。

陶黎纳认为,中国疫苗接种率居于世界前列,但在研发观念、健康理念等方面仍须进一步努力。

“以联合疫苗研发为例,目前国产疫苗最多做到了四联,但是国际上已经常用五联甚至六联疫苗,这也是我们目前重要的努力方向。此外,我们要落实预防为主的目标,这需要政府、社会、民众共同努力,从根本上转变观念。”陶黎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