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文化是什么样的呢?近日,杨浦区图书馆全民阅读品牌“Young书房”下设子项目“欧洲之窗”推出新一期讲座,主题为“他者视角的中国文化。讲座从文化译介、留学生故事等真实事例出发,带领读者跳出自身,重新理解中国文化。

本次讲座主讲人是同济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教授叶澜,曾在德高校执教二十余年。作为一名在德工作的汉语教师,她时常参与到各类文化交流中,教学之余还翻译了几部德国小说。这也让她对两种文化的理解萌生出更多思考。通过讲座,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真诚地分享了一些关于文化往来的思考,主要讨论欧洲人以及在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和中国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他者视角反观自身,能避免陷入坐井观天的狭隘认知里。历数汉语学习者眼中的中国形象,从浪漫到现实、从朦胧到实际,这不仅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不同阶段的历史,还对应着外国人对中国认识视角的不断变化。讲座中,叶澜列举了近年有关中国的一些“他者描述”,这些出自西方的描述或宏大或细微,关联着文化、教育、经贸等多个领域,不禁引发读者思考:在风云变幻的当今世界,外国人对中国的最新印象又发生了何种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关注他者视角的中国形象的变化,叶澜在讲座中还强调要“理解文化的独特性”。她展开解释了几个中国独有的文化观念,比如儒家的“礼”文化、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还有对“天”和“天下”的独特理解。这些观念于中国人而言,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文化基因,但外国人理解起来却困难重重,因为一个概念会牵扯出一个陌生的文化体系,汉学家理解一个概念不会单凭文字译介,可能还要观察实物,与中国学者深入对话,花费相当多的精力,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厚与独特。相较之下,留学生日常化的观察则更偏重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例如中国人鲜少用语言表达爱意,中国学生们大都安静且认真,中国人注重言辞礼貌等等。

整场活动,从“他者视角”出发反观中国文化,对比东西方文化差异,为读者带来了文化的思考、相处的思考、译介的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悉,本次讲座由杨浦区图书馆与上海翻译家协会合作举办,是“欧洲之窗”项目“一带一路”系列的第二讲,旨在让读者了解到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不易之处、可贵之处。后续,“欧洲之窗”还将带领读者继续踏上文学丝路,领略他国的文学和美景,在阅读中遇见世界。

文字:汤顺佳

编辑:奚宇轩

通讯员:张燕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