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受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盛情款待。

按照国际惯例,国事访问需要互赠国礼,美国方面准备的是世界上只有两件的稀世珍品“瓷塑天鹅”,不仅展现了高端的烧制工艺,还有着很友好的寓意。

2月28日,美国代表团即将离去的时候,毛主席亲选四两茶叶回赠,这让尼克松有些失落,毕竟中国茶叶年产千万,远销世界,四两未免太过吝啬。

周总理觉察到了尼克松的沮丧,一句话轻松化解了尴尬的局面,让美国人心甘情愿带着茶叶回国,多年后想起来还不忘夸赞中国礼仪之邦,待客有道。

周总理到底说了什么?尼克松访华之旅又有哪些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上空硝烟弥漫,苏联边防军公然入侵中国领土,打死打伤守土战士6人,解放军奋起反抗,双方随即陷入激战,珍宝岛事件爆发

如果说六十年代初中苏邦交的基调是僵硬和隔阂,此次行动就是一瓢冷水当头浇下,直接把两国关系冻到冰点,边境形势严峻,中南海灯火通明,领导人们眉头深锁。

不过今年1月刚走马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却非常兴奋,从他竞选开始,美国就被困在战争泥潭里筋疲力尽,他正想伺机缓和中美关系,构造一个新的外交格局,没想到机会就这么来了。

尼克松找到安全事务助手基辛格,打算找机会和中国开展一个高层对话,不过可以预见苏联应该不会坐视中美恢复邦交,所以一切准备工作必须保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断交几十年了,又是受人瞩目的大国,怎么能不动声色联系上呢?

思来想去,尼克松想到了中国的老朋友巴基斯坦

一次联合国大会后,美方代表找到巴基斯坦领导人叶海亚汗,请他代为向中国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转达一份诚意,慎重期间,这是一份没有文字记录的“口信”。

叶海亚汗乐见中美交好,亚洲局势稳定巴基斯坦的日子也能好过一点,回国之后,他立刻召见中国驻巴大使,将“口信”传达给他。

但是当时通讯技术落后,而且很不保险,以防万一,不久之后巴基斯坦总统叶海亚汗以“国事访问”的名义来到中国,与周总理单独会晤,转述了美方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希望中美邦交能恢复正常化,必要的话,他本人可以亲自访华,为了表示诚意,美国会撤走两艘在台的驱逐舰,也会取消国际贸易中关于石油等重要能源面对中国的限制,同时降低进出口关税。

这份诚意是很难得的,至少美国几十位总统里尼克松是第一个,正好中国也想和美国有进一步的发展,周总理和毛主席商议后,给予了肯定的答复。

叶海亚汗出境前,周总理又一次和他密会,把毛主席的答复以“口信”的形式回复。

回到巴基斯坦后,叶海亚汗召见美国驻巴大使,表明了中国的态度。

中美双方第一个共识就在叶海亚汗的“口信”达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1那就安全4月6日,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赴日参加世界锦标赛,和各国运动员同台竞技,回国之前,周总理批示代表团,既然是竞技切磋,不如请美国的选手们也来中国交流一下。

领队当即同美方沟通,得到了美方的应允,于是在4月11日,结束了日本赛事的美国乒乓球队来到中国,正式在公开场合迈出了中美邦交缓和的第一步,“小球推大球”,为后来的一系列高层对话打开了局面。

尼克松意识到时机已到,随即在同年7月9日,派出美高级官员基辛格来华访问,彻底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将两国想要和平发展的心愿公之于众。

基辛格访华,加上尼克松在美国力战国会给中国的种种开放政策让中方看到了他们的诚意,投桃报李,毛主席盛情邀请尼克松总统访华,希望中美关系能够在双方的努力下更进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2月21日,经过中美双方三轮谈判,尼克松总统在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翘首企盼下登上了飞往中国的飞机。

那一天北京机场春光明媚,350位仪仗队战士挺拔地守护在步道两侧,周恩来同志带领党和国家高级领导人,外交部干部激动地等待着,当尼克松携夫人走下飞机,两双掌握着国家事务和国际局势的大手,终于紧紧握在了一起。

这一幕被在场的记者拍摄,并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轰动,第三世界亚非拉国家渴望中美关系更进一步,能和为南北对话搭建沟通的桥梁,欧洲国家则明白,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挣脱美苏冷战局面谋求新的和平发展的中国也将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双方领导人亲切握手之后,周总理陪同尼克松总统检阅了三军仪仗队,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当时中方并没有在机场和天安门举办盛大的欢迎仪式,对访华之行非常期待的尼克松明显有些低落。

周总理意识到这一点后,立刻和基辛格沟通,并不是中方吝啬,毕竟两国还没有正式建交,中国也是参照国际惯例行事,不过为了表示诚意,中国派出了350人组成的仪仗队迎接,要知道,欢迎国家元首的标准是120到150不等这是中国在合乎国际礼仪范围内最大的诚意。

尼克松了解情况之后非常满意,他热情地登上一台由中国自主研发的红旗牌轿车,和周总理一起前往钓鱼台国宾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