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的中国,正处于清末民初,那时的张恺帆出生于安徽省的一个小地主家里,优渥的生活条件让他很小就能够进私塾学习,并且在父亲的引导下接触到新文化思想,并且在升入中学后,受到像“特工之王”李克农这样的共产党员的影响,在思想上信仰共产党,在行为上追随共产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中,他通过写传单、写标语来宣扬革命,其间他经历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政变,也经历了六洲暴动,也曾身陷囹囵,但他从未放弃革命信念,不仅仅在外围组织学生会、济难会,还在当时的无为县创办《红旗》,他任主编,并刊发受大众所欢迎的革命内容,最后张恺帆经人介绍,于192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直到1933年,他被叛徒出卖入狱,身心都遭受了敌人的酷刑,但他仍死守底线,坚持本心,并与狱友们坚持斗争。

面对艰难的环境,他仍旧能够在狱中苦中作乐,留下了“龙华千古仰高风,壮士身亡志未穷;墙外桃花墙里血,一般鲜艳一般红。”等诗歌,诗歌中饱含了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这样的日子一直延续到1937年的8月,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他在共产党的交涉下,终于获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仅仅两个月,张恺帆便投身至抗日战争中,并至巢县开办抗日干部练班,并组建巢县黄山游击大队来对抗日军的骚扰,进而随着抗日战争的推进,游击队日渐壮大,后改名为新四军抗日东进大队,而张恺帆则也被任命为大队教导员,一直到金城庙事件的发生。当时张恺帆在转述上级命令的时候突生变故,导致吴华夺率领的整个联盟被缴械,有损声誉,因此被撤职并调到新四军第五支政治部任司令部秘书长,负责文秘、统战和外联工作,并因为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坚定的革命立场、渊博的学识以及处理复杂事情的能力获得了组织、同志以及领导认可器重,职务上自然很快就水涨船高。

后来任职皖中行政公署副主任,不仅仅发展地方武装,还发展经济支援主力和“三三制”政权,提高了当地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他还致力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以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为首要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1949年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之后,张恺帆才获得华东局的批准,进而转入地方工作,并顺利成为中共安徽省委委员,任职期间他实事求是,工作务实,取缔了当时的以共产、浮夸、瞎指挥、强迫命令和干部特殊化为主的不良风气,实施了“三还原”:吃饭还原,住房还原,小块田地还原的政策。并凭借着善于文墨的特长兼任宣传部部长,并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后来到了改革开放之后,他又以72岁的高龄担任安徽省委书记,并对安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张恺帆的才华并不仅仅局限于他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在他的诗词歌赋中也崭露头角。他所著的《张恺帆诗选》中就记载了百余首咏志纪事的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比较多的是以记录历史为主,反思历史为辅,几乎是复刻了中国共产党苛刻发展的历史,并且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他也以“改革势头诚大好,党风腐败究堪哀。劝君少把支流比,质变多从量变来。”一诗表达了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道路上所遇到的党风腐败的担忧。诗歌如人,他一生所创作的诗歌也无不在彰显他刚正不阿的人品。

1991年,这位坚守本心的老者因病逝世,他提出了“丧事概免”的遗言以求悄然离世,他为党和人民做出了诸多贡献,临终遗言却是想要安静的离开,他的胸襟不仅让人尤为感叹与敬佩,他的骨灰最终安放于无为县的烈士陵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