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针对媒体报道北京市个别学校存在违反阳光招生要求的行为,经北京市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工作专班核查,两所学校确实存在违反阳光招生要求的行为。针对学校违规行为,专班约谈了学校负责人,责成学校立即整改,封存学生简历和试卷等相关材料,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北京市教育两委表示,将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行为,坚决维护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秩序。

为促进教育公平,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教育部2024年3月底部署开展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以专项行动的方式,坚决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等现象。但现实中,“掐尖招生”等行为,仍然以各种隐蔽方式存在。个别学校通过隐形招生途径和手段,包括参加竞赛、简历筛选等多种方法,以学业成绩为标准,提前对学生进行选拔和分类,严重危害了学生学习的生态系统。同时,这种“招生乱象”也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焦虑,对家庭带来了升学负担。对于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是落实阳光招生专项行动的必然要求,也是守护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题中之义。媒体曝光后,北京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约谈了学校负责人,责成学校立即整改,就表达了坚决杜绝“掐尖招生”等违规招生行为的态度和决心。

“掐尖招生”屡禁不止的原因是什么呢?把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和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和导向,这客观上促使和驱动义务教育办学机构开展隐形变相的生源选拔,产生招生乱象。因此,打破“唯分数”“唯升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合理、健康、多元的人才评价制度,是真正解决“掐尖招生”乱象的治本之策。在传统学业评价的基础上,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制度,以此作为评价教师发展、学校办学的重要指标,牵引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改革,扭转功利化、短视化的办学观念,引导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就像“空气”“水”一样,人人都有权利接受同样的服务。实现阳光招生,守护教育公平,就要求招生机构立足于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从思想和能力方面建立招生政策执行的保障体系。一方面,要严格遵守与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同时基于区域、学校实际,建立透明、公开、问责的招生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同区域学校从招生目标、原则、步骤、过程、结果等要素出发,构建公开、透明的区域招生平台和公示制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阳光招生能力建设,提升义务教育招生政策执行能力,比如,应对义务教育机构校长、招生负责人、家长等利益相关者进行招生制度指导培训,让其明晰具体招生细则,明确招生流程。

从现实来看,“掐尖招生”乱象屡禁不止,也与政策执行不力,相关监督检查机制没有发挥有效作用有关。这种情况的反复出现,将会消解政策的权威性,影响公众的信心。因此,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招生监督检查长效机制,对于违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相关责任人严肃追责问责,才能有效提高政策的执行力。着眼于此,应以县域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招生专项督查行动计划,设置专项督查行动小组,定期开展招生督查检查行动。同时,还要搭建“政府+社会”双向互动的义务教育招生监督系统,充分发挥人民监督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则应建立跨区域、跨省市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监察监督协调联动机制,严格制止不合规、不合理的“暗箱操作”招生乱象蔓延,创设更加公平、更加开放、更加健康的招生机制。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4年05月22日第2版

作者: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