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抵达陕北,结束了厄运深重的吃草根、啃树皮的艰苦岁月。然而,随着军队踏足寒冷的陕北寒冬,他们面对了新的困境:缺乏足够的财政支持,面临着吃饭、穿衣、过冬等基本生存需求的严重短缺。

当时,中央红军人数超过7000人,而军费却只余1000块大洋。考虑到一块大洋只能购买不到20斤大米,这仅够支撑部分士兵的温饱,更别提全军的冬季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困境下,后勤部长杨志成向毛主席汇报情况,指出为确保过冬至少需要3000大洋。

这个数目对于当时的红军而言绝非小数目,而且面临着国民党军的威胁,抢夺敌人的物资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毛主席在内心犯了难,因为抢劫外敌不可行,而向内部百姓征求援助也是不可取的。于是,面对军费的紧缺,毛主席作出了艰难的决定,决定去借款。

毛主席写了一封借条,向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借款2500元,详细说明了军队面临的困境和借款的紧急性。这张借条由后勤部长杨志成送到徐海东处等待答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等待的过程中,毛主席心里忐忑不安,因为红二十五军与中央红军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密切,而且全军面临着军费紧缺的问题。然而,幸运的是,徐海东在得知中央红军的困境后,迅速行动,清点存余军费后慷慨解囊,提供了5000大洋的借款,并表示如果有后续的困难,他会再想办法。

当后勤部长杨志成带着这笔5000大洋返回时,毛主席感到喜出望外,对徐海东的慷慨表示感激不尽,甚至在建国后仍经常提及徐海东的这一举措,认为是他的重要贡献。

在革命的几十年中,党中央为军费四处筹措的情景屡见不鲜。在漫长的革命时期,没有足够的军费,一切的战事都无法进行。

那革命几十年,我军军费都是怎么来的?

用钱方面种类繁多

在说“钱从哪里来”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哪里要用钱”。

资金的用途种类繁多,其中最基本的支出之一就是发放工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建军队并非仅仅提供战士们一口饭、一张床就足够,因为战士们背后还有家庭需要供养,所以发放薪水是不可或缺的。

回顾抗日战争时期,我军各级军官的薪水分级,总部首长级别的军官每月能领取5.5元,师级5元,旅级4.5元,营级3.5元,连级3元,排级2.5元。

而一些技术岗位如文书、军械员等每月能领取2元,班长1.5元,医务兵则大致相同,但可能会根据各区情况额外发放津贴。至于基层战士,每月能领到1元或1.5元。

这个薪酬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并不富裕,当时的1元相当于今天的400元。

与我军相比,国军即便是最普通的士兵,在最困难的时期也能每月领到7元。因此,当时我军的薪水水平确实可以用“艰苦卓绝”来形容。

除了发放薪水外,军队还有其他巨大的开支,其中之一是购买各种物资。以新四军为例,根据战史记载,1940年,伙食费按人头数计算,标准包括每人每天两斤菜、五钱油、五钱盐,每人每月0.751斤肉、16-20斤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队会根据军费状况稍微改善战士们的伙食,多分配些鸡蛋、米面、肉之类,但通常情况下,他们只能靠稀饭、野菜充饥。当今的生活条件与当时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常常一顿就能吃掉那时士兵们一个月的肉,反思这一切,如今的“大快朵颐”或许正是以那时战士们的“饥肠辘辘”为代价换来的。

除伙食费外,军队还有医疗费、擦枪费、运输费、灯油费、学习费、差旅费等等开支,甚至连洗衣、洗脚用的柴火数量都有规定,分类之细致可以说是无所不包。这种细致的划分也反映了我军军费的紧张,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任何账面上的差错都可能让一个战士挨饿受冻好几天。

或许有人认为,一个军队最大的开销应该是武器装备,但对于抗战时期的我军来说,并非如此。因为枪支弹药的造价已经高得难以承担,更多时候,我军需要依靠国际援助或直接从敌人手中夺取武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体来说,“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正是我军当时的真实写照。尽管如此,我军人数从几万发展到几百万,所需的资金也是一笔庞大的数字。党中央为解决这一资金问题费尽心思,我们将在接下来详细讨论党中央为解决军费问题所付出的努力。

国内军费

国内军费的兴起始于我党成立初期。在我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1927年,人民军队正式成立,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毛主席在长沙领导军队进行土地革命,提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为军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一战略的成功可谓是及时雨,一方面,贫苦农民得以摆脱地主的压迫,使得人民军队赢得了广泛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打击地主,军队获得了财产,其中一部分用于改善百姓生活,另一部分成为军费,有力地壮大了革命队伍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