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一年一度的全国疫苗与健康大会上,众多公共卫生领域专家齐聚一堂,探讨行业发展新趋势,如何创新预防手段、革新免疫保护方式引发了不少与会专家的关注。

应积极推动创新预防手段的应用

呼吸道感染和肠道感染是孩子常常面临的健康问题。会上,长期致力于传染病防控、卫生应急、免疫规划等工作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表示,与肠道感染不同,呼吸道感染导致的传染病与卫生条件的相关性不强,“不管卫生条件水平如何,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强度都会保持相对一致的水平,而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用好创新性预防手段”。

近年来,全球积极推进研发,开发了一些新的免疫保护方法来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比如,在应对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合胞病毒)感染方面,可为婴儿提供保护的长效预防用单克隆抗体的获批,就是一个较为明显的进展。冯子健建议,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疾控专家,都应及时跟进这些新进展,包括研讨如何改进免疫服务、优化免疫策略、认识疫苗或预防手段的特征等。同时,大家也要增进对新预防手段有效性、安全性、保护特征的认识,思考以什么样的渠道、用什么样的服务把新的预防手段有效提供给婴幼儿。

谈及刚刚过去的冬春季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情况,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刘兆秋体会颇深。她说,以往公众对合胞病毒了解并不多,从去年开始,合胞病毒出现小范围流行,部分婴幼儿感染后的症状比较严重,使合胞病毒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关注。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张颖表示,感染合胞病毒后,短期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中耳炎、肺炎的侵袭性感染,长期则可能造成反复喘息、肺功能下降。目前,对于合胞病毒引起的感染,临床上一般是对症治疗,暂时没有对抗病毒的特效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张燕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自2016年起在全球部分国家开展了合胞病毒监测,目前已将20多个国家纳入其中,其目的是提高不同国家对合胞病毒患者住院负担的认识,确定合胞病毒的流行季节、年龄分布、变异特征等,为科学防控提供基础数据。

“对于合胞病毒的防控,去年年底,首个针对婴儿合胞病毒感染的预防手段——长效单克隆抗体注射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产品可通过被动免疫的方式为婴儿提供保护。”张颖表示,如何让婴儿及时注射预防用单克隆抗体,应对今年秋冬季可能出现的合胞病毒感染,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颖认为,合胞病毒感染主要危害人群是婴幼儿,群众对这样一款创新生物制品是有实际需求的。预防接种工作者应该推动相关创新预防手段的应用。

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个福音

刘兆秋介绍,面对年初的呼吸道疾病就诊高峰,该院儿科确实存在一定人力不足的情况,“我们科在支援儿科时看到,有的家长带着孩子在医院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据她了解,不少北京的医院也都遇到过类似情况。

专家表示,合胞病毒感染的特点就是婴幼儿疾病负担重,因婴幼儿发生严重下呼吸道感染,则有可能需要住院,甚至出现重症乃至死亡。

“目前临床上针对合胞病毒的有效治疗方法并不多,我们期待有更好的创新预防手段来保护婴幼儿。”刘兆秋认为,如果有一个不错的预防手段,家长的接受度应该会比较高。长效单克隆抗体注射液的批准上市,“对孩子们来说是个福音”。

刘兆秋说,针对合胞病毒的长效单克隆抗体属于非疫苗类的被动免疫制剂,“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将抗体注射到人体内,直接产生免疫保护作用,继而抵御相应疾病,可起到和疫苗类似的预防作用”。

目前,欧美已有部分国家把相关合胞病毒预防用单克隆抗体纳入免疫规划。但根据国内现行生物制品注册分类及政策法规适配情况,预防用生物制品在国内的使用路径仍有待探索。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岳表示,生物技术的进步拓展了传统疫苗的概念。主管部门需要思考如何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当然,政策的制定出台往往具有滞后性,它很难预判新生事物、新型技术对原有制度设计的挑战,政府层面需要及时跟进。

“提前应用,婴儿才能及时得到保护。我们期待合胞病毒预防用单抗的使用可以尽快落地、普及,让更多孩子免于疾病侵袭。”刘兆秋说,社区接种人员注射使用相关产品,服务和技术都是专业的,所以建议将合胞病毒预防用单抗的使用场所放在预防接种门诊,以提升易感人群使用的便利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