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收官后,

DECO和该剧影视造型赵翊格

和她一起聊了聊幕后故事。

对于这部首次以散文改编的8集迷你剧,

她毫不遮掩对它的偏爱:

祖孙三人的相处日常,

幽默风趣的对白,

还有航拍镜头下恢弘的祖国山河,

都让她感受到,

哈萨克游牧民对这片土地共生的情感,

以及热爱生活,敬畏自然的力量。

从2022年10月到2023年4月,

赵翊格和团队完成了

剧集里所有的服化造型,

仅从她在这部分制作细节的考究,

就能窥见这部剧的深远用意。

随着赵翊格的讲述,

一个更为真实的阿勒泰逐渐浮现,

既有雪山、森林、草原、沙漠的景观色彩,

亦有时代背景里,

关于自我、民族、传承等人文色彩,

古典主义与民族元素的巧妙融合,

在全剧低饱和度色彩的诗意里,

带来游牧风传递的松弛感,

这与当下人们向往自然

释放压力的需求不谋而合,

或许,这就是《我的阿勒泰》大火的原因。


这个5月,阿勒泰注定是最闪耀的一颗星。

作为一部仅有8集的迷你剧集,《我的阿勒泰》从开播起便掀起了远超其体量的惊人热潮:首播收视即破1,热搜阅读量6.4亿,小红书相关笔记达11万+,影片取景地布尔津县,自开播至今累计接待游客达44.55万人次,同比增长68.04%,当地部分酒店的订单已经排到了7月。

如今,剧集已经落幕,但阿勒泰的风却呈现愈刮愈烈之势。社交媒体上,仍有无数剧迷反复讨论、回味着剧集中的“心动瞬间”,在绿原、金漠、白雪、蓝天之间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以来,在众多摄影作品、纪录片中,阿勒泰都曾被反复提起,为什么只有8集的《我的阿勒泰》能够在瞬间火爆出圈?

带着这个疑问,DECO找到了《我的阿勒泰》影视造型赵翊格聊了聊,在她的讲述之下,《我的阿勒泰》背后,有关服装色彩美学的故事被一一揭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造型指导赵翊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的阿勒泰》的相关讨论中,“美”是被提及最多的关键词之一。

作为业内首部采用“原生HDR”拍摄制作流程的剧,通过4K超高清拍摄和HDR监看控制画面、精准的曝光与精妙的色彩管理,将阿勒泰层次丰富的美感忠实地呈现于观众面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规格的数字技术之外,制作团队对细节的把控,是《我的阿勒泰》独特美学的另一源泉。在回忆起影视剧筹备之初,赵翊格坦言并不轻松:“2022年10月拿到剧本我们就开始筹备,但困难在于哈萨克文化背景知识的欠缺。”

于是,她和团队大量参阅关于哈萨克族的资料,不仅有哈萨克族民族服饰演变的书籍,还有一些真实的阿勒泰地区人们生活的影像资料,以及与哈萨克族相关的影片《Myn Bala》、《远去的牧歌》、纪录片《猎鹰少女》和《les kazaks》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图为《猎鹰少女》海报,右图为《Myn Bala》海报

呈现了第一轮妆造方案后,赵翊格又和导演滕丛丛一起拜访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专家努尔巴汗·卡力列汗,从了解牧民们生活劳作习惯入手,深入了解了特殊节日传统服饰的花纹、帽饰、穿着禁忌等,力求每一处服化细节都合情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深入的考究为《我的阿勒泰》赋予了蓬勃的生命力,每个人物都如此鲜活、每处细节如此真实可信,令人恍惚间觉得,在遥远的阿勒泰,真的曾有那样一群人,与荧幕前的我们呼吸着相同的空气,分享着同一片天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心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在色彩方面,《我的阿勒泰》与常规少数民族主题影像作品呈现出些许差异:在普遍的印象里,少数民族的服饰往往有着浓烈、艳丽的色彩,但在《我的阿勒泰》中,服化的色彩却清淡而克制。

“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场景,都需要跟整个剧作的气质有关。这部原著整体有着清新、治愈人心的风格,那在创作上就需要保持这种统一风格。”

赵翊格为我们揭示了造型色彩的框架定调:“这个故事设定于2000年初,有一定年代的背景特点。由于拍摄周期在阿勒泰春夏过度的4-6月,如果采用有民族特色的高饱和度高色彩,会与草原大面积的绿色形成强烈视觉对比,那就和故事风格不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和导演讨论后,赵翊格把全剧的服装色彩分成两部分:一是参考《傲慢与偏见》中的服装色系作为全剧服装的基础调,人物整体着装以大地色系为主,从而更紧密地融入草原自然环境。搭配使用一些鹅黄、橡皮粉、豆荚绿、雾霾蓝等清淡柔美的色块,视觉呈现出古典主义的美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傲慢与偏见》剧照

“一些以哈萨克族为题材的历史电影,服饰配色中也有顺色系的棕咖色、粉色和薄荷绿等,而我们参考《傲慢与偏见》清浅唯美的色彩方向,也是我们为了贴合影片题材、气质而做的尝试。”赵翊格告诉我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傲慢与偏见》剧照

另一部分关于哈萨克族整体服装色系呈现,则参考了《试验》和《芬妮的旅程》。在统一的深色色彩范围里,运用一些浓郁的色彩小面积来点缀,展现游牧民族热情和奔放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芬妮的旅程》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验》剧照

精微的色彩布局和搭配手法,让《我的阿勒泰》在现代审美和年代背景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也让观影过程变得极具氛围感:流动的画面如一阵微风,带着另一个时空的气息徐徐吹来,拂过每个观影者的面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显然,导演的意图绝不止于展示风土人情。《我的阿勒泰》将触角伸向了女性关怀、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与古老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并举重若轻地将种种命题和情绪隐入画面之中。赵翊格笑说:“我们希望传递给大众的氛围是轻松的。”

从赵翊格的角度呈现这种“轻巧”,就是把色系控制在范围内,再去研究每个角色性格的不同,并通过色彩细节的表达,来让角色从感受上呈现豁达、热情、克制、保守抑或洒脱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比如张凤侠的视觉主色系上都采用深蓝和棕咖,但也融入了如梅子粉和绿粉相间的花纹头巾等增添女性柔美的细节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情随着女儿的归来,小卖部的生活日常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再到高晓亮的出现,夏牧场时期张凤俠的着装逐渐柔软一些,颜色也偏浅,符合人物的心境和情感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秀在夏牧场时期的服装,使用了质地偏硬的牛仔和有棕色系农场气息的毛衣、小马甲等单品,但在风格上依然保留了其身上独有的简适温暖的气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族类服装复刻了哈萨克游牧文化鼎盛时期传统服装的式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太和苏力坦的的造型色彩上,赵翊格参考了牧民真实放牧时穿着的图片资料,大量的棕、灰、墨绿和米白等大地色系叠加,都给人带来极具安抚感的视觉情绪,浅金色民族花纹刺绣细节,则还原了哈萨克传统民族文化的点睛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巴爹去找巴太那场戏,他身穿皮袄,下半身穿裤脚处有民族花纹的天鹅绒质地的裤子,配上靴子,戴着图马克 (tomahawk),和车站便捷生活的气息有些格格不入,甚至稍显笨拙,但正是苏力坦个性的展现,为后面剧情中家庭新旧观念的的冲突埋下伏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力坦进城

即便是同色系,也因为明度变化而产生了递进关系,从而反映出人物的心理状态。赵翊格举例了剧中的嫂子,哈萨克族的托肯,她的服装也是低饱和大地色,但通过佩戴头巾形成对比色,让托肯既有秩序感的同时有呈现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赵翊格认为,对于一部剧作,单独来讨论服装的艺术创意和效果其实是有一些片面的,而是由服装造型、妆发、镜头语言、场景和美术风格,以及演员的表演与导演的表达,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视听语言。

至于一部分对剧“过于唯美而脱离现实”的声音,赵翊格说:“毕竟不是在拍纪录片,这部片子也不是表现苦难,所以有一定戏剧成分。不影响演员的表演,不让观众出戏,短暂逃离现实片刻也没关系吧。”

“其实这些小心思,都我们为了创新而做出的努力。这种小而美的影视作品,也是观众们包括市场的一个需求。”在赵翊格看来,影视行业也在不断的进步,来源于观众审美的提高,以及对创作者要求的逐年上升。

她说:“我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独特的色彩美学之外,《我的阿勒泰》的服饰质感也值得称道,而在此背后,赵翊格与团队为此付出良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准备片中的民族服装时,赵翊格起初将目光投向了当地的成衣市场。然而,大部分服装都是节日庆典或旅拍用途,服装面料相对轻薄,纹饰也趋于平滑,缺乏手工制造的古朴、厚实与细腻,不能适应拍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对自己作品一贯严谨的她,就带着团队搜集各种可以满足制作要求的服装工作室讯息,以及一些手工艺人来重新制作。

但这样一来,赵翊格便面临着物理距离与文化距离的双重挑战——一方面,新疆的地域实在太过辽阔,手工艺人分散在乌鲁木齐、伊犁、塔城等各个城市,沟通成本和物流的压力较大;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沟通都极易出现偏差:“我们只好专门聘用了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叶尔哈那特·阿依木汗一起工作做翻译。”

“尤其是剧中比较重要的古尔邦节、婚礼这两场戏中的传统服饰,一部分面料很想用更浅的金色,或者是更暗的枣红色或再柔和一点的粉色,就只能由翻译去沟通手工艺人帮忙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张凤侠手持哈萨克族传统纹样的毯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叼羊片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婚礼片段

婚礼的新娘礼服,花了20多天才制作完成,全片中手工制作的传统帽饰有30多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在这一过程中,赵翊格发现,一些阿勒泰地区的年轻人,做着跟哈萨克传统服饰文化相关的事情,他们有的在做传统手工帽饰,也有的出于热爱,做着关于游牧服饰文化的美学传播。

其中有位北京姑娘周方怡,让赵翊格格外印象深刻。因为钟情于哈萨克文化,周方怡结交了许多哈萨克朋友和艺术家,同时也收藏了一些相关的古董衣与手工精品:“影片中张凤侠唯一一次穿哈萨克族风格的服饰,是在和邻居们过年看烟花的那场戏中,所穿的长袍就是周方怡的一位哈萨克族艺术家朋友的手工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凤侠唯一一次穿哈萨克族风格的服饰

据赵翊格说,原本剧组想重新定制,但联系上艺术家后发现定制周期得2个月,无法保证实际拍摄,于是周方怡出借了这件长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剧中张凤侠身着长袍看烟花

“这件长袍其实不太适合日常穿着,会显得过于隆重,因此艺术家在设计中融入了现代的穿搭理念,把传统美学和当代生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我们也和周方怡聊了聊。在她的印象里,哈萨克族有着极强的时尚基因和天分——如今,每到重要节庆日,哈萨克族牧民们便会一改平日的朴素装扮,换上民族服饰,并且尤其偏爱闪亮的装饰,这是属于他们的体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自周方怡搜集的关于,哈萨克族牧民们的早期服饰

“哈萨克族所在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非常包容、多样,既可以学习东方的特色,也可以吸收西方的美学。”

今天,城市里的哈萨克族青年已经渐渐脱离了游牧语境,穿起日韩欧美的潮流便装。但周方怡认为,民族文化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年轻一代哈萨克手艺人看到了更多机会,对原有传统民族服饰上加以改良,便能在适合当今年代生活的同时,让民族文化得以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剧照

赵翊格很感谢这些提供过创意参考的朋友们,在她看来,正是与这些传统文化传播者、创新者的合作,才让《我的阿勒泰》中出现的民族服饰足够精良、扎实,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民族文化的美好和无限的可能性:“这是一次非常不错的尝试和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以8集的小巧体量强势“出圈”,其实并非偶然。抛开作家李娟的同名畅销散文集原著不谈,《我的阿勒泰》的可圈可点之处依然不胜枚举。

以少数民族为主题的影视剧集,要成为“现象级作品”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一味地凸显当地文化的特殊性,最终的成品便难免成为“景观”式的存在——观众固然会处于猎奇心理加以关注,但迥异的生活场景、陌生的文化语境,很难让生活在都市的人们产生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我的阿勒泰》,则在展现新疆自然风貌和哈萨克族文化特色之外,通过有意识的细节把控,将“异域感”与“现实”串联在了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成长、文化身份、亲情与人际关系等多重主题,更贴近现代都市青年的生活体验,令观众感同身受;而平衡古典美学与现代审美的色彩、兼顾文化特色与当代设计的服饰,让民族美学重新鲜活起来,与当下产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表面上看,《我的阿勒泰》以精良的制作将“西域美学”呈现得淋漓尽致;而从更深的层面看,《我的阿勒泰》更是一面镜子,映射着观众自身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让都市里的人们,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我的“赛博梦乡”,找到了找到精神的慰藉和归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阿勒泰》是一部成功的剧集,更是一次大胆的探索与创新。DECO衷心地期待着,借由创作者们的努力,绚烂的民族文化能够走出记忆、植根当下,让更多人切身体会到民族文化不朽的魅力。

看完热度持续不减的《我的阿勒泰》影视赏析,你最喜欢剧中哪个片段,想去哪里打卡?欢迎跟我们分享你的想法,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监制 | Tango

文 | 钟情 视觉 | Freda

编辑 | 冷面 助理 | 陈俞汛

图片来自《我的阿勒泰》提供,剧照师:廖佳祺(十三)

感谢赵翊格、周方怡接受采访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