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郑州5月22日消息(记者 夏莎)3600年前,商王朝在郑州建都“亳”。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的郑州商城遗址,见证了3600年来这座城的人脉不息、文脉不断、城址不移。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专属文化空间,集中展示了70年来的考古成果和早商文明。

历史的亳都、今天的郑州,古今同地,遗存与城市中心区交互。人们漫步遗址公园,走进博物院,感悟历史,王都气派荡然胸中,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的亳都、今天的郑州,古今同地,遗存与城市中心区交互(央广网发 王羿 摄)

“走进这里,看到精美的文物,让我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古代的城市规划理念,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增强了我的文化自信。”游客申旖琨已经来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参观四五次了,“每次参观都有不同的收获。”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坐落在东南城角的环抱之中,设计灵感来源于玄鸟生商。从上俯视,全院犹如一只玄鸟。从城墙上眺望过来,又仿佛一颗心脏,这就是“商城之心”,讲述着久远的文明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游客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观展(央广网记者 夏莎 摄)

“如今,这座城市文脉不断,‘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的形象持续展现,这颗‘商城之心’仍然脉动着发出蓬勃之音,为文化传承、讲好商都故事贡献力量。”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院长郭磊说。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是遗址类博物馆,不仅有器物、遗物的展示,还有遗迹的展示,比如城墙断面、水系水渠,祭祀、窖藏遗存等核心都城布局要素展示。博物院南面的巨大落地玻璃幕墙外,一件巍峨的大地展品——南城墙,静静矗立。

初夏时节的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与环境辉映和谐,草木葱茏,绿树成荫。清晨或傍晚,大量市民和游客漫步在公园中,享受文化品读时光。郑州市民李霞就是其中一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游客在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度过快乐的休闲时光(央广网发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供图)

“遗址公园建好后,不仅增加了我们的活动场所,而且,博物院坐落其中,休憩的同时也能进入博物院,了解商文化和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文脉,真的感觉更加热爱我们这座城市了。”李霞说。

如何让千年文物“活”起来,更好地融入百姓的现代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朋友在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观看“郑州八景”复原动画(央广网发 汪翔 摄)

“我们分别邀请国内的文博大家、文物专家、文物爱好者讲述文物背后有趣的文化故事,刻画出可敬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郭磊说,自2022年7月正式开放以来,他们通过举办活泼有趣的社会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互动参与项目,春节时策划“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上线沉浸式互动剧场、情景剧等互动参与性强的活动,创意开发铜钺饼干、亳都咖啡等“文创轻食”,让文物真正地“活”起来、“火”起来,更多地融入百姓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朋友参加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开展的“文物面对面”活动(央广网发 盖珊 摄)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展现了古都郑州的“根”与“魂”。“早商文明留存至今是我们的幸运,保护好、利用好它,对我们来说是责任,更是使命。”郭磊认为,所谓“遗址资源”,其实包括两方面:遗存和资源。“资源”二字分别具有不同的含义。“资”既表示“资本”,即城市的文化资本,商文化为城市文化核心IP塑造指明了方向;又表示“资源”,“源”即产生源源不断的文化自信驱动力,从亳都到郑州,穿越时空,重合共存,这是城市文脉生生不息的文化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文创商品“商小鲜”(央广网发 邢小龙 摄)

如今,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已渐渐成为郑州市的文化地标和精神地标,为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情感归属和城市链接点,发挥着“城市文化会客厅”的积极作用。同时,随着近年来研学热、考古热、博物馆热兴起,“旅游+”热效应凸显,新业态激发消费新动能,文博创意产业方兴未艾。

“未来,商都遗址博物院将继续致力于向公众传递历史、传播文化,传承文脉,以商代都城遗址研究、保护和展示为核心,在文物遗存保护、文化价值阐释、文物活化、文旅融合等方面积极探索。”郭磊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