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数约:4954 字

阅读时间约:6 分钟

本文章节:

01、会导致极端暴力的是人格障碍,而不是抑郁症

02、清华学子陈立人有自杀倾向,他杀妻属于哪一种人格障碍?

03、父母做到这4点,避免悲剧发生在孩子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图为AI生成

今年1月,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在家里将妻子极其暴力地殴打致死,但他并没有逃跑,而是一动不动、表情迷茫,直到被警方逮捕。于是,很多人认为陈立人很可能出现了自杀的倾向,并想拉着妻子垫背。

再加上,陈立人有所谓的精神病家族史,这是不是意味着陈立人患有抑郁症呢?

据网传消息,陈立人之前打过妻子,妻子愤怒地报了警,这可能影响到陈立人拿到美国绿卡的机会。所以,他对妻子非常愤怒,认为都是她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如果这是真的,那陈立人很可能并非罹患抑郁症,而是另一种容易被忽视的精神心理障碍——人格障碍!

01、会导致极端暴力的是人格障碍,而不是抑郁症

自杀事件非常容易引起大众的关注,尤其是有的轻生者在自杀前会杀害其心目中的“仇人”,甚至无差别地滥杀无辜大众,拉人“垫背”,这更加令人震惊、愤怒,相关话题很容易冲上热搜!

很多大众会把“自杀”与“抑郁症”直接画上等号,认为只要是自杀的就是抑郁症患者。于是每当发生这类事件,很多人就以为抑郁症患者会暴力伤害他人。

其实对于这一点,我们之前分析过,抑郁症患者可能会自杀,但自杀的不一定都是抑郁症患者,也有可能是双相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者复合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等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

可是,在有些案件中,凶手确实曾被诊断为“抑郁症”,或者行凶后被鉴定为抑郁症。

比如在2018年“榆林米脂砍学生案件”中,凶手赵泽伟趁着米脂县第三中学的学生们放学时,突然冲出,挥刀猛砍,导致9个孩子不治身亡。凶手赵泽伟的父母接受警方问话时,拿出了儿子的病历,表示他患有抑郁症。

又比如在2016年的“川师大杀人案”中,四川师范大学的大一学生滕刚将室友芦海清残忍砍头杀害。滕刚父母说,儿子中学时曾2次自杀,但他们因为有病耻感,从未带儿子看过精神科,儿子平时很乖很勤奋。

案发后,成都警方邀请四川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对滕刚进行法医精神病学鉴定,鉴定结果是“患有抑郁症,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

以上两个案件在当时都非常轰动,令人震惊。可是,以上对凶手的诊断正确吗?大众看到相关报道时,很容易对“抑郁症”产生误解,以为这个病会让人性情大变、残暴杀人,进而对抑郁症患者歧视、恐惧及回避。抑郁症被“污名化”了!

这种误诊和误解会导致真正的抑郁症患者家属群体有更强烈的病耻感,心理压力更大,非常不利于患者的病情稳定及康复。

其实,单纯的抑郁症患者并不会伤害别人。大量的临床精准化心理干预实践发现,抑郁症的主要根源是患者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并且不断地自我否定而导致的。他们认为遇到的生活挫折都是自己的错,极度自责、自罪,并不会迁怒于别人。

所以,当他们出现重度抑郁发作、决定自杀时,往往会躲开人群,选择一个人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不想伤及无辜。

又或者他们会留下遗书,把自杀的责任都归于自己,生怕连累无辜的人担责,更不可能拉人垫背。比如2023年张家界天门山景区发生了3男1女组团自杀,他们跳崖前都写好了“免责声明”,表示自己的自杀行为与他人无关。

那为什么有的抑郁症患者自杀前会残暴地报复别人?甚至滥杀无辜大众,拉人垫背?

这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凶手罹患抑郁症之后,还逐渐出现了严重的人格障碍。另一种可能是凶手罹患的根本不是抑郁症,而是人格障碍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

总而言之,导致他们暴力伤害别人的是人格障碍,而不是抑郁症。抑郁症纯粹是“躺枪”,为人格障碍“背了锅”!

那为什么上面的案件新闻中,只字未提凶手有人格障碍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大夫或精神鉴定的专家漏诊了。

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正式出台,它提倡对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实行3轴诊断法,从3个向度去评估就诊者的心身状态和功能:

轴一是精神心理疾病的诊断;

轴二是智能和人格障碍方面的诊断,即人格改变或者障碍方面的诊断;

轴三是躯体疾病方面的诊断。

但直到现在,国内主流精神科的临床诊断仍是单轴诊断,也就是只有第一轴诊断。绝大部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卫生从业人员对人格障碍的认识不足,相关的临床研究也极其缺乏。

当然,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3轴诊断也践行得不理想,人格异常漏诊的问题也很常见。像2015年发生的“德翼空难”,一架空客A320客机撞向山体后坠毁,机上人员全部丧生。事后调查发现,这是副机长卢比茨故意所为,他曾被诊断为抑郁症,却没有人格障碍方面的诊断。

02、清华学子陈立人有自杀倾向,他杀妻属于哪一种人格障碍?

那如果轻生者在自杀前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想杀害别人,他们属于哪种人格障碍?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有两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两者之间的分辨方法也很简单,如果轻生者杀害的人与自己毫无过节、甚至素不相识的话,轻生者往往罹患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这部分人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仇恨,认为“这个社会上没有一个好人”,有强烈的报复社会、滥杀无辜的念头,甚至会提前踩点、谋划,犯罪成功率极高,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上面提及的德翼航空副机长卢比茨就是典型例子。他出现重度抑郁发作时不想活了,还让飞机上150人跟自己一起死。他不会对丧生的乘客等人感到愧疚,反而会觉得“都是你们自己倒霉!”

而如果轻生者伤害的人是他们心目中的“仇人”,先报仇雪恨,再自杀,这往往就属于偏执型人格障碍。

这部分人在人生中遭受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比如父母的粗暴家庭教育、别人的欺负、不公平对待等等。他们非常敏感多疑,容易把别人的好意当坏意,总认为别人针对自己,很容易生气,与别人发生冲突。

不过,他们通常只对跟自己有过过节的人感到愤怒。即使他们采取极端报复行为,也是“冤有头、债有主”,不会滥杀无辜。

可要是他们遭受的叠加性心理创伤不断叠加,他们的仇恨心理就会泛化到整个社会,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进而报复社会。也就是说,很多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是从偏执型人格障碍逐步演变而来的。

另外,上文提到的、暴力杀妻的清华学子、谷歌工程师陈立人很可能也是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立人,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立人的成绩和履历极其优秀,是“别人家的孩子”中的天花板,是父母“鸡娃”的优秀作品,最终却残忍杀妻!

不过,他打死妻子后没有逃跑,这说明陈立人极有可能并没有事先计划杀人,更没有计划逃跑,反而可能有与妻子一起毁灭、一死了之的想法。

也就是说,陈立人作案时有可能出现了重度抑郁发作,自己不想活了,但对妻子极度愤怒,想杀死妻子后再自杀。他明显有严重的偏执型人格障碍,婚后跟妻子发生矛盾后,一味把责任都归咎于妻子,不懂得反省自身的不足。

有网传消息说,陈立人之前就打过妻子,妻子一气之下报了警。这严重影响到陈立人拿到美国绿卡的机会,所以,他对妻子非常愤怒,认为都是她毁掉了自己的前程。当然,这个消息未经证实,不知真假,如果是真的,那更加说明陈立人根本没有自我反省的意识,认为都是妻子的错。

当然,即使他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并继发了重度抑郁发作,他也不能因此减轻罪责。他在犯罪时,意识是非常清晰的。

而且,根据媒体报道,陈立人被逮捕后连续5次拒绝出庭,有媒体指出他是在故意争取更多时间来做准备。最后,陈立人终于现身法庭,但他面无表情,还带着一个“保护头盔”,并未认罪。有媒体分析,他是想通过头盔来证明自己精神状态不稳定,争取获得轻判。

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这说明陈立人已经恢复了“求生意愿”,并且仍然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希望在父亲为其聘请的名律师的帮助下,逃脱罪罚。

有的重度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杀害“仇人”之后,立刻逃跑,四处躲避追捕,比如杀害舍友的云南大学生马加爵、残忍弑母的北大学子吴谢宇。这说明他们并没有重度抑郁发作,更没有轻生念头,偏执型人格障碍的程度也更加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谢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加爵,图片来源于网络

也就是说,当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没有出现重度抑郁发作的时候,他们复仇后并不会自杀,而是逃跑,想尽办法让自己免受惩罚。

而当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出现抑郁发作时,他们可能会跟心目中的仇人“同归于尽”,自杀式地报复;也可能先杀害仇人,再自杀;又或者默默等待警察逮捕自己,庭审时承认罪行,并请求法官判自己一死。

有的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在婚恋中遭受过大量挫折,他们有可能会杀害恋人、伴侣后再自杀,这在男性身上较多见。

有的人会把这种“情杀案”与“扩大性自杀”混为一谈。这两者表面看上去的结局都一样,但其实本质上有很大的差别。前者是为了报复而杀,后者则是出于盲目、无知的爱。

前段时间,前谷歌工程师阿南德·亨利在家中枪杀了妻子,杀害了2个4岁双胞胎儿子,最后自杀。这就是一起典型的“扩大性自杀”案件。!

03、父母做到这4点,避免悲剧发生在孩子身上

无论是被杀害,还是极端地杀害别人,对于当事人家庭来说,这都是悲剧。父母们都不希望悲剧降临在自己孩子身上。

天有不测之风云,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杜绝悲剧,但希望父母们要注意在家庭教育中做到以下几点,尽量降低出现悲剧的风险。

第一,父母要引导孩子掌握人格障碍的相关知识,懂得识别身边的人格障碍患者,并有智慧地与之相处,避免惹祸上身。

人格障碍有3个典型的特点:严重缺乏自我反省能力、严重缺乏同理心、行为严重超出社会规范。

父母可以引导孩子从这3个特点去识别身边是否有人格障碍患者,尤其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如果有,我们能回避就回避。如果实在暂时回避不了,比如同一班级、同一寝室,那一定要学会避免与他们发生矛盾。

即使我们感到委屈、生气、认为主要是对方的过错,也要及时学会自我调整与化解,不要一时冲动与对方吵架、甚至打起来。上面提及的川师大杀人事件,受害者与凶手就曾在宿舍里打了一架,凶手从此怀恨在心。

要是实在忍不住已经发生矛盾冲突了,我们要注意提防,想办法回避对方,还可以对对方共情、倾听,表示歉意,表达对对方的认同,尽力化解他们心中的仇恨。

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则,采取综合性归因模式,尤其要具备自我反省的意识与能力,防止自己与孩子出现人格障碍。

有些父母遇到人际矛盾和挫折时,总是将责任推卸给外界与别人,这是典型的外归因模式。说得直白一些,这部分父母其实也有一定程度的人格异常,非常偏执。他们的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也很可能会出现偏执型人格异常。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遭受叠加性心理创伤,就很可能逐步演变为偏执型人格障碍、甚至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最终极端地伤害别人。

有些父母对社会事件缺乏理性的思考,总是吐槽国内社会、体制,这很容易导致孩子也对自己的国家、民族缺乏认同感,甚至在网上发表侮辱自己国家和民族的言论。

毫无疑问,这会遭到无数国内网友的指责,甚至会遭受网暴、被学校开除、甚至接受法律惩罚等等。如果这时候父母还不懂得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的话,孩子往往会对国内社会、体制以及网友更加愤怒,出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甚至作出极端的报复行为。

所以,父母要保持理性,要先意识到自身可能有人格异常,并尽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过度抱怨国内社会、体制。若是父母觉得在国内实在过得压抑,也没必要总在家里抱怨,令家庭氛围压抑,还不如提升自己的能力,带着孩子移民到国外去,这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第三,大众要关注身边的重度抑郁症、产后抑郁症患者,避免他们出现“扩大性自杀”的行为。

第四,大众在生活中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避免成为无辜的受害者。

比如过马路、等红绿灯时,不要只顾着低头看手机,要不时留意周围的情况,看看是否有“马路杀手”,或者是刻意报复社会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一旦遇到可疑的人,我们要随时做好逃跑的准备。

还有,现在高空坠物、跳楼砸死人的事件屡屡发生。我们要多留个心眼,在建筑物楼下经过或者停留时,尽量寻找头顶遮蔽物,或者保持一定距离,谨防高空坠物、坠人!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人格障碍患者都是非常常见的存在,只不过大部分人都不懂得识别。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能够掌握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懂得真正科学的育儿方式,预防孩子出现人格异常,让社会上的安全隐患越来越少,变得更加平安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