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老潮剧如何绽放出新的光彩

国家级演员、研究学者、资深编剧给你“答案”

潮剧是中国著名的地方剧种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在悠久的历史长河当中,潮剧不仅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缩影,更是凝聚着一方百姓浓浓的乡情,在潮州的大街小巷,有潮剧的地方,就有独特的味道。2006年潮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朵“南国奇葩”在中华大地上不断绽放出新的光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员表演《桃花过渡》唱段。

5月9日,潮州文化大学堂“品‘潮’寻踪”第五期活动在潮州日报社举行。国家一级演员、潮州市潮剧团原团长陈潮钦,中国戏曲、潮汕戏剧研究学者、中山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博士后林杰祥,资深媒体人、潮剧研究学者梁卫群,潮剧《茂芝·星火》编剧李晓生等嘉宾齐聚一堂,围绕“梨园涌新潮”这一主题,深入挖掘潮剧发展脉络、文化传承、艺术实践和理论精髓,解读潮剧的独特魅力与发展新路径。活动由市委宣传部主办、潮州日报社承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潮钦(国家一级演员):

培养好接班人 让潮剧永焕生机

潮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一个重要课题。作为老一辈的潮剧艺术工作者,衷心希望潮剧能够随着时代的步伐做好传承,注重对“苗子”进行吸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接班人,有了人才,才能更好地发展好潮剧艺术。

“我从小受家庭和父亲的影响,在耳濡目染下对潮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现场,陈潮钦分享了他对潮剧这门艺术的看法和从艺多年的心路历程,以及对培养好潮剧传承人的殷切期望。

陈潮钦认为,潮剧是一门高度综合的高雅艺术,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涵盖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技巧,潮剧的剧目内容广泛、舞台美术也极具特色。潮剧承载着潮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观赏潮剧,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潮州的历史文化和社会风情,感受潮州独特的文化魅力。

作为一名潮剧演员,陈潮钦深感不易。他受父亲影响,15岁时就考入潮剧培训班,踏上了潮剧演员的人生道路。在这个过程中,陈潮钦刻苦训练、磨炼技艺,为日后成功演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角色奠定了扎实基础。“潮剧不像其他表演艺术容易‘一炮而红’,实现成功靠的是持之以恒和刻苦训练。”陈潮钦说,自己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在父亲的鼓励下,他还是坚持下来并取得成功。陈潮钦告诉自己,作为潮剧人,总会身不由己,既然选择了这一行,即使有心酸、即使有眼泪,也要投入和执着。

活动中,陈潮钦用《益春》《陈三五娘》等经典戏曲举例,通过现场演绎,向观众展示潮剧的无限魅力。他认为,潮剧文化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道德美誉思想贯穿于表演之中,因此潮剧是美学思想的精髓。在高速发展的时代,潮剧也在不断发展,努力适应新时代,如今得到了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优秀文化不能丢,应该发扬好、传承好。

“要紧跟时代步伐,坚持守正创新,进一步增强潮剧艺术的传播力、影响力,让潮剧艺术迸发生机活力。”陈潮钦表示,潮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各方的力量,希望能凝聚校、企、政、传承人等多方力量保护潮剧,推动潮剧进校园,营造学习潮剧的氛围,培养新一代潮剧传承人,不断焕发潮剧的生机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卫群(潮剧研究学者):

潮剧是解读 潮汕人的文化密码

当代戏剧应该重视其娱乐属性,提升艺术作品的吸引力,同时保持其传递文化和价值观的功能,这是吸引更多观众的关键。

“潮剧很好听。小时候,我经常与家人一边‘做花’一边听曲,这个过程很愉悦。潮剧艺术有一种魅力,它自带氛围,沉浸其中可以让人暂时逃离现实的纷扰。”因缘际会下,在接触很多老艺人后,梁卫群对潮剧的认知有了更多提升和更深理解:潮剧是解读潮汕人的文化密码,值得深入研究。

据介绍,明宣德年间,一出关于刘希必亦即刘文龙的南戏“来到”潮州,是潮州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戏曲活动的物证。因为有一位叫廖仲的戏曲演艺者在落墓之时,把心爱的剧本放在枕下,才有1975年剧本重见天日对潮剧历史的揭秘。剧本名为《刘希必金钗记》,在潮安凤塘西山溪明墓中出土。《刘希必金钗记》可以说是南戏向潮剧转型过渡的一个重要剧本,它既有南戏的特征,又包含潮剧的因素,是研究潮剧形成的重要物证。

“目前发现共有明本潮州戏文五种、6个剧目存世。这6个剧目里边有不少是我们熟悉的。”梁卫群介绍说,包括《刘希必金钗记》《蔡伯皆》《颜臣》《陈三五娘》《苏六娘》《金花女》,都是清一色的生旦爱情戏。这些剧目太有生命力了,是至今还在上演的剧目。

“生旦戏是潮剧的拿手题材,以家长里短、儿女情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为主,造就了潮剧独有的清婉、抒情、柔美的文化特质和美学性格。”梁卫群说,到了清代中晚期,潮剧中慢慢发展起来的一个行当就是丑戏。潮剧丑戏发达到了何种程度呢?潮丑可与京丑、川丑比肩。丑戏的大步向前拓展了潮剧的题材,丰富了剧目的主题和美学特质。

当前,潮剧面临着艺术表现停滞和难以吸引年轻观众的问题。梁卫群认为,现代剧场演出方式对提升戏剧质量和吸引观众是非常重要的,仅依赖民俗演出等活动维持生存的策略无法促进艺术水平的进步。

“娱乐是戏曲的第一属性,首先得好看,才能吸引观众。”她建议,要在推进地方戏剧向现代化、专业化发展上发力,进一步思考如何在保证艺术作品教育意义的同时,增加其吸引力,以保障其长远的艺术生命和文化的传承,共同促进戏剧艺术的健康和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杰祥(北京大学中文系博雅博士后):

重视潮剧的“本来” “外来”与“未来”

潮剧在探索求新的道路上,要重视潮剧经典的“本来”,兼容并包的“外来”,与时俱进的“未来”,这样才能不断推动潮剧创新发展。

林杰祥说,自己与潮剧的缘分并不是从观剧开始,而是从调研开始。2014年,他进入华南师范大学读研究生,当时他的导师左鹏军先生就是研究中国戏曲的,同时他看到家乡饶平县汫洲镇的潮剧发展得很红火,逢年过节都会演大戏,镇里有多个“曲社”,平时会组织演唱潮剧,围观者人山人海,于是他就萌生了研究潮剧的念头。后来他组织同学申请项目“潮剧剧团运营模式的调查与研究”,去广东潮剧院一团采访过,在谢慧如剧场观看过几场潮剧,也去过潮州市潮剧团采访团长郭明城先生,并观看演员排练《大闹镇国寺》,正是在调研过程中,他才真正学会欣赏潮剧艺术,了解潮剧剧目,并爱上潮剧。

潮剧在全国剧种中有什么样的江湖地位?林杰祥认为,潮剧在全国各个剧种中,是既古老,又新潮,且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剧种。潮剧艺术历史悠久,演出和传承从未间断,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和发展,造就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在当前中国戏曲剧种不断消减的总体形势下,潮剧的发展是“逆袭而上”的。

“潮剧未来的发展,要注重经典传承、兼容并包,更要与时俱进。”林杰祥建议,一是要注重对潮剧经典的传承,比如潮剧剧目《荔枝记》(《陈三五娘》),该剧的情节精彩纷呈,人物形象生动,曲词文采斐然,演出程式也极具经典性,因此要传承好这些经典剧目,让潮剧能够绽放出新的光彩。二是要注重兼容并包,潮剧可以在保持自身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吸纳目前流行的艺术形态如西洋舞蹈、西洋乐器、电影话剧等进入潮剧舞台,更高效提升潮剧的艺术水平。三是要注重与时俱进,在新的市场格局面前,也要了解年轻一代的喜好,大胆为潮剧发展谋划迎合时代潮流的发展战略,将潮剧镜头、布景等进行改革创新,推动潮剧进校园,源源不断地为潮剧注入新的活力,在守正创新中更好地推动潮剧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晓生(《茂芝·星火》剧作者):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衣带渐宽终不悔

潮剧文化影响了一代代的潮汕人,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学艺术等都从小就这街头巷尾的潮剧潮曲中得到启发和教育。

“匹夫匹妇关兴亡,岂可坐守国破民殃,丈夫应显凌云志,青史留名万古传。”提及对潮剧最初的记忆,李晓生说,这应该是他最早听懂的一段潮曲——潮剧《辞郎洲》里的唱段“劝郎”,在一板一眼的曲句中,他领略了其中的音韵之美、语言之美,同时也接受了奋发进取、励志报国的思想教育。

受父亲影响,李晓生小学毕业时就学会了几种乐器的弹奏,还曾为一个小型剧本作了曲,后来村里成立小剧团,他成了乐队头手,甚至曾经在潮剧专业的门前擦肩而过。此间,父亲利用业余时间成功地写了多部戏剧和小品的剧本,成了省戏剧作协的会员。看着父亲每天六亲不认地独步构思和起早摸黑地爬格子,李晓生就知道这路子不好走。“父亲暮年曾问我是否想学写剧本,我坚决地拒绝了,我知道那是一条孤独而寂寞的胡同。”

为什么很少有人写剧本?因为写剧本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李晓生回忆,2019年,朋友劝他以“茂芝会议”为题材写个剧本,经过深思,李晓生决定再次冒险。闭关二个月,他完成了《茂芝星火》的剧本初稿。初稿完成后,几经曲折,受到潮州市潮剧团的采用、市领导的支持,成为省重点扶持的剧目。2021年7月,该剧在潮州大剧院首演成功,省市各电视台也进行转播,接着又在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巡演,省内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

从剧本动笔到推上舞台,《茂芝星火》历时二年,《潮州日报》用三大版面连载了剧本原稿。李晓生举例说,剧中几乎都是阳刚的男性角色,如何更加全面地把情感表达出来?他成功塑造了一个女性角色“金凤”,刚柔结合,让戏剧更有观赏价值。

李晓生认为,剧本只有付诸演出,才算是真正的成功。“潮剧文化根深源远,虽然目前由于文化多样化的冲击,没有市场和投资方,但群众基础还是很好的。潮剧几百年来盛衰未灭,正是它生命力强大的证明,而今又有政府大力倡导和支持,只要把握时机,发掘题材,也许便能找到市场。”

未来潮剧要怎么发展?“潮汕本土有很多素材可以发掘,如红色题材、建设题材、华侨题材、宗族题材,几乎每一个乡村、每一个宗祠都有它辉煌的故事,值得我们推广发扬它的正能量精神,这种精神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李晓生坦言,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经过几番实践学习和总结反思,他的思路更加清晰,对戏路的把握也更加成熟。

剧本写作本来就是一条艰难而寂寞的路,而潮剧更是这条路上的冷门。李晓生说,之所以没什么人去走这条路,是因为能叩开这个冷门的机会太小。他愿做一个敢于冒险又不惜牺牲的小兵,继续在这个崎岖小道上踽踽独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