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吉林市市政府,忍不住停足去看一看即将对外开放的吉林建制博物馆。由松江中路循台阶而上,树木掩映中的市政府二号楼外观已修缮一新,整座建筑洋溢着浓郁的历史文化韵味。眼见博物馆正门上的横匾包覆红绸,门前告知牌提示目前正进行室内施工,感觉正式开馆已指日可待。就在二号楼门廊前的草地上,安放着一对特殊的石雕,石雕不大,样子有些像“金蟾抱鼓”,通体是旧时四合院“门墩”的形制。

市政府二号楼为1932年时修建的伪吉林警务厅,在这座现代主义风格(局部有折衷主义风格痕迹)的楼房建成之前。这里确实是一处老式四合院院落,民国时期吉林督军公署就设在这个院落里(九一八事变后为伪吉林治安司令部)。民国时期,这座督军公署既是办公场所,其后院也是督军官邸,官邸内还建有精美的花园。张作相主政吉林时,这座带有假山、亭榭的花园中,甚至饲养过数只丹顶鹤。于是猜测那对门墩应是督军公署或督军官邸拆除后遗留的建筑构件。

说到督军公署遗留给伪警务厅的建筑构件,最醒目的当属公署正门两侧原来安放的一对石狮子。这对石狮子兼“南狮子”的灵气和“京狮子”的威猛,昂首挺胸,张大口,蹲踞在正门两侧。与东侧吉林省公署门前的“彩狮子”遥相呼应,使得这一段临江道路在壮阔之余,又平添了一股威严的气氛。在留存至今的一些老照片上,现代人很容易就能领略到这对石狮子庄肃凛然的风姿。

或许是因为这对石狮子本身的艺术美和历史感吸引了当时的设计师,在伪吉林警务厅落成后,这对石狮子被留下,摆放在新落成的大楼门廊之前。虽然这对老式石狮子装点的是新式建筑,但从老照片上看去,石狮子与楼房之间不仅毫无违和感,甚至对新建筑的气势也颇有提升,难怪日伪时期发行的明信片,也会用“威容”、“伟容”进行描述。

新中国成立后,摆放在市政府门前的“彩狮子”被移置到北山公园门前,二号楼门前的石狮子也一度消失。据知情人讲述,上世纪八十年代,二号楼前那对石狮子重新现身,被当时担任吉林市市长的王云坤摆放到一号楼门前。和原来那对“命运多舛”的“彩狮子”不同,这对石狮子历经岁月洗礼,甚至熬过了那特殊十年的浩劫,竟然未受损伤。进入新世纪,吉林市市政府门前的栅栏被拆除,在张晓霈担任市长时,原来的石狮子被移走,更换了一对更为高大雄壮、颔首俯视的“京狮子”。

近年来,在胡斌书记的运筹谋划下,吉林市大力发展文旅事业,曾经的二号楼也被复原修缮,建设为吉林建制博物馆,计划对广大市民开放。这是吉林市文旅事业的大事件,因而我个人认为:如果能将当年摆放在二号楼门前的那对石狮子寻回,安放原处,代替现在这对小门墩,无疑是为这座老建筑重获青春锦上添花,也会让这一惠及后世的文化工程得以圆满。

很遗憾,原有那对石狮子放置到哪里,目前尚不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对石狮子并未被破坏,通过寻访当年搬运的亲历者,把石狮子找回来应当不是什么难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鸣谢贾大为(易林学馆)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