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执掌苏联时期,由于我国拒绝苏联对中国的非分要求(电台、舰队等),加上意识分歧愈发严重,两国终于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军事对峙。而在苏联1991年解体前,其实军事上对中国北部边境的威胁已经不大,中苏达成了事实上的和解,邦交恢复正常。那么中苏关系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缓和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79年中国反击越南时,不仅南线投入30多万作战部队,也曾在北方地区严阵以待,从东北边境一直到新疆,全副武装准备抵御苏联可能的趁机干预。事实上战前经过侦测,苏联在边境准备的兵力已经远远少于巅峰时期,中越交战期间苏联可直接动用的陆军不过50万人,而在10年前的珍宝岛事件前后则有100万人以上。由于勃列日涅夫时期企图打通印度洋通道,将苏联势力延伸到中东,所以对于中国方面的兵力部署已经明显减少,真打起来苏军力不从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中苏开始缓和的明确信号,出现在3年后的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谈话,突然说出了3点出人意料的态度:认可中国社会制度,支持一个中国,愿意恢复往日关系。这些表态虽简短,但在当时世界无异于炸雷一般,毕竟远东两大国如能和解,对世界格局又是一次巨大的洗牌。其实中苏对峙20多年,苏联虽没发动大规模入侵,但耗费的军力和后勤力量折合成金钱超过5000亿卢布,80年代苏联经济走下坡路,更兼有中美“外交甜蜜期”的因素,对苏联是非常被动的国际局面,勃列日涅夫迫于压力开始认真考虑改善中苏关系,才有了上面“服软”的谈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苏联方面突然抛出的橄榄枝,中国政府没有过热回应,但也不回绝,而是通过外交部表示出观察苏联实际表现的态度。毕竟对于中国来说,也很希望缓解北方压力。很明显,国际社会普遍认为,82年中苏两大国迎来了恢复关系的曙光。不过比较意外的是,勃列日涅夫表态后不久便病亡了,苏联陷入了短暂的高层权力波动期,直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对外政策(尤其是中国)才明确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戈尔巴乔夫明确调整了对华态度,两国展开谈判,就历史问题、边界对峙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真诚全面的沟通,虽然还存在不同意见,但苏联方面确实放低了姿态,承认了过去在外交关系上的不当之处,中国则表示了互谅。从1982年到1985年的三年间,中苏基本实现了关系修复工作,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更是锁定了两国邦交的正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