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这样一所大学,由党创办,与国同行。

从我国第一台激光器到第一艘核潜艇,

从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到第一座现代化油港,

再到世界20kg级最高对地分辨率的微纳卫星……

这所大学贡献了我国科技史上的多个“第一”,也捍卫了自己不可动摇的强校地位。

她就是享有盛誉的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大连理工大学

近两年,大连理工大学积极探索卓越发展新路,突破性、标志性成果接续涌现,关键办学指标持续向好,社会声誉不断提升……一流大学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连理工,探寻她的光荣与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

生而不凡 大国重托

1948年9月,党中央批复同意创立大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前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大连理工大学这所面向新中国工业体系建设的新型正规大学应运而生(时为大连大学工学院)。

1950年,大连大学工学院独立为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作为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代表了当时工学的最高水平。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工人一直以来的初心使命。

大工先后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5万余名优秀人才: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尉健行,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俞鸿儒,改革先锋100人、著名企业家倪润峰……

一个个闪亮的名字,成为大工人才培养的光辉注脚,一批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从这里走出,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士禄,大连理工大学1949级校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中国激波风洞第一人”,“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俞鸿儒,大连理工大学1949级校友。

当干戈战火从神州大地上退散,百废待兴。从一颗钉子都要外国进口,到拥有第一台激光器、第一艘核潜艇、第一颗返回式卫星……

大工人用心血和汗水创造了诸多“第一”,深度参与了国家自力更生、走向强大的过程。

进入新时代,我国首枚大型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国产航母、C919大飞机、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多次刷新世界纪录的“蛟龙号”……

这些让世界为之惊叹的“奇迹”,“国之重器”研发和“大国工程”建设的背后,都凝聚着大工人的心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国防科技创新团队运用航天薄壁结构设计科技,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减重1145公斤,并应用此项技术研发出高性能滑雪头盔,为北京冬奥助力。

2022年,大连理工大学召开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一流大学建设“三步走”战略目标。两年来,学校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追求卓越、跨越发展”,一体推进 “卓越大工”“魅力大工”“幸福大工”三大工程,开启了“双一流”建设“加速跑”新征程。

流淌着红色基因的大工,伴随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始终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不负重托,兴邦报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2020年11月,大连理工大学入选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育才报国 星光璀璨

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校友、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建平,曾在央视《朗读者》节目中深情回忆:“我要去大连理工大学,因为这里是中国计算力学最好的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1984年获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硕士学位。

近两年,大工积极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 明确 “学术大师、工程帅才、行业精英、治国栋梁” 四类人才培养目标,提出 “全面发展、分类卓越、多元成才” 育人理念,全新制定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2024年,《大连理工大学新时代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施方案》重磅发布,实施八项计划,重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学域培养、书院育人新模式,

获批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与头部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人才;

建设未来技术学院,布局“AI赋能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

全国首创数字书院,开创数字教育先河;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创新教育的高校之一,双创教育实践树立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工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享有“学在大工、创新在大工”的美誉。

学校育人水平持续提升,

近三届牵头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

位列全国高校第13

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74个

居全国高校前列

国家级特色专业23个

排名全国高校第12

国际实质等效的认证专业27个

排名全国高校第2

获批9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

排名全国高校第12

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46门

排名全国高校第11

拥有国家拔尖计划2.0基地5个

国家“强基计划”专业5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

位列全国高校第9位

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3个

位列全国高校第1

思政教育、创新教育、工程教育多点开花:

首批10所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

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

国家实施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学校整体生源质量持续提升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始终保持在全国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多次获教育部官网推介。

每年,大工学子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顶尖赛事中,捧回荣誉超1000余人次,无论在获奖数量还是质量上,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大连理工大学代表团以团体总分第8名再度捧起“优胜杯” 。

51组按键、102根音管、1000多个零部件……由大工师生自主设计、手工打造的首架国产管风琴,不仅火上央视新闻,团队还实现了百万级成果转化,将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建造亚洲首个由海浪驱动的海风琴艺术装置

“艺术与机械的完美结合”,大连理工,当之无愧的“最浪漫的理工院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由大工师生亲手设计制造的首架国产管风琴,登上央视新闻。

大工人的心中,不仅有个人成长,更有家国天下

学校构建“1236”行走的课堂,每年近千个实践团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实践,千余名学生深入社区开展挂职锻炼, 连续10年获评 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坚持高质量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让青春在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从大连到青海化隆,到新疆哈密,再到云南龙陵,数千公里的距离挡不住大工人教育帮扶的理想。

自1999年第一批研究生支教团队出发,25年来,200余名大工人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累计服务时长约百万小时,服务学生超4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自2013年起,大工承担了定点帮扶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的任务,经过广大师生和校友共同努力,助力龙陵县于2019年4月退出贫困序列。

科研强盛 名师云集

大工面向国之所需,坚持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双轮驱动”,推进有组织科研、全链条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01年以来学校斩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励63,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34项;

十年内两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荣获2019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是当年获此奖项的唯一团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由郭东明院士领衔的“大连理工大学高性能精密制造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团队),成为2019年度获此奖项的唯一团队。

科研成果离不开高水平平台支撑,

大工拥有4个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

22个国家级科研基地

面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了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域新质平台等为代表的一批 “国字号”科研平台

近两年,

学校科研经费快速增长,年均增幅近30%,将实现三年翻倍;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参与工业母机、光刻机、“天问一号”火星车、“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重大战略工程;

首颗师生自研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 成功入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2023年5月10日21时22分,由大连理工大学设计研制的大连1号—连理卫星搭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飞向太空;2024年1月18日14时许,该卫星成功释放入轨,开始执行在轨科研任务。

大工持续强化在化学化工、装备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优势,

布局“两精一微”特色方向,不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特色突出,实力顶尖,创新卓越,剑指一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工坚持有组织、全链条科技创新,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组织服务国家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流的事业,离不开一流的人才。

75年来,一代代大工教师践行教育家、科学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成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一张照片在全网刷屏:89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教授钟万勰先生,把拐杖放在一旁,坚持站着为学生上课,感动无数网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第一天,89岁高龄的钟万勰院士,坚持站着给学生上课。

近年来,大工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事人才改革。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捷报频传:

全职引进1个全球顶尖战略科学家团队

新增国家级人才83人,同比增长48%;

学校教师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诸多荣誉;

连续三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实现连年入选不断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教师团队连续三年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校现已汇聚包括15位两院院士11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内的一大批高水平人才,

师资力量雄厚,

学术巨擘汇聚。

学科顶尖 实力硬核

建校11年,大工便跻身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国家高等教育全部重大战略工程。

在2017年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大连理工大学强势入围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

在2022年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手握力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流学科,成为支撑教育强国的中流砥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由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樊江莉教授(左一)领衔完成的项目“血液细胞荧光成像染料的创制及应用”,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以该项目成果为核心技术开发的高端“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系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填补了国产高端血细胞分析检验产品空白。

学校构建“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科”学科格局,

建设“8+1”学科集群,聚力发展医学学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整合优势资源,建设“8+1”学科集群,进一步深化优势学科群的汇聚融合、协同攻关效应,带动全校学科整体跃升、协同发展。

在备受关注的ESI排名中,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4个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1‰,工程学学科排名全球前1‱

这所擅长创造奇迹的“工学巨擘”,在进入新纪元后,以势不可挡的锐利姿态证明了谁才是真正的王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2023年,大连理工大学环境学院谢宏彬教授团队在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勇开新局 势如破竹

历史进入新纪元,在服务国家战略和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大连理工大学着力回答好“强国建设·教育强国·东北振兴·大工何为”时代课题。

布局英歌石科学城创新体系

建设辽宁黄海实验室

运营大工西岗数字产业园

布局精细化工、高端装备、海洋科技、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五大创新链,服务辽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围绕区域发展战略,根据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锻造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与恒力石化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恒力-大工研究院”

与通用集团合作共建工业母机研究院

筹建大连CAE工业软件研究院

与12家头部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

与多家央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不断提升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2022年10月7日,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成立大会举行。大连理工大学医学部,大连理工大学肿瘤医学研究院、心脑血管医学研究院同步揭牌。

学校打造医科发展新增长极

2022年,大工成立医学部

2024年建设直属附属医院,实现多年医学梦想。

未来,学校将着力构建特色鲜明、医教融合、医工交叉的高水平医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基地,创新医工复合高端人才贯通式培养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推进国际融通,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办学格局。

大工发挥对日韩、对俄的教育合作优势,牵头组建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建设中日、中白、中英3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1个中美合作办学项目,是“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国际合作办学最多、国别最多、工科专业最多、类型最多的高校。

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总数位列全国首位

闯新路、育新人、创新知、求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当地时间2023年11月21日,由大连理工大学与白俄罗斯国立信息与无线电电子大学共同牵头组建的“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成立仪式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顺利举行,中白两国共81所高校首批加入联盟。

日新月异 声誉卓著

2023年夏天,大连理工大学云南籍本科新生姚胜旺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视频,感动了全中国网友

邮递员赶到时,他背着刚从地里挖的姜回来,手上沾满泥土。接过录取通知书时,他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

学校第一时间关注到情况,迅速暖心回复并予以帮扶,获得全网点赞。这正是大工75年来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挖姜男孩”的故事和大工的暖心回应,获多家主流媒体多平台报道,相关话题登顶各大平台热搜榜单,全平台曝光量累计超20亿,收获百余万网友点赞,引发现象级传播。

正如姚胜旺期待的那样,大连三面环海,气候宜人,是适合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诗意之城。

坐落于黄渤海之滨的大工,更素有“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之美誉

一校两地三区环境秀美,风景如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三校区航拍

如今,几代师生梦想的凌水湖全新落成,

大工与校友相约75周年校庆的“环湖之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凌水湖

每位重回母校的DUTer,都会惊叹于学校的日新月异:

深海工程创新实验基地开工建设,将建成世界首座风浪联合深水实验室

学校发源地——一二九街校区保护性开发利用有序推进,现已建设大工西岗数字产业科技园;

学生创新实践中心、高端人才公寓等投入使用,多栋全新宿舍楼拔地而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内外一新,工程训练设备迭代升级。

学生宿舍里上新了淋浴间,安装了空调

还有集篮球馆、健身馆、乒乓球馆、室内跑道于一体的体育中心……

办学条件直线上升,学习工作环境优越,师生幸福指数爆表,

大连理工正以饱满状态,全力飞奔在一流大学建设之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全新开放的大工西山体育中心,明亮宽敞、设备齐全,已成为师生锻炼的热门选择。

凌水河畔,黄海之滨;

巍巍学府,长歌奋进。

七十五载风雨路,

如今的大连理工

正以铿锵的步履书写崭新荣光,

向着世界一流大学加速迈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大连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