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进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掌控力逐渐加强。194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们启动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探索如何利用天气作为战略武器。这一领域,虽被称作气象武器,实际上触及了更广泛的地球物理环境控制技术。

这种技术的理论基础是,通过人为方式极大地放大自然现象的破坏力。例如,通过散布特定化学物质于云层中,可以引发大规模的降雨或者制造冰雹暴风,甚至是人为引导雷电。美国与苏联(后为俄罗斯继承)均在冷战期间对此类技术进行了秘密研发和实验。

苏联科学家们在1950年代尝试过在贝加尔湖上空实验性地引发局部性暴风雨,目的是测试如何通过增强天气的不稳定性来控制降水模式。这种尝试在技术上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也暴露了无法精确控制自然力量的巨大风险。

美国则在越南战争期间,实际应用了气象控制技术,代号“Popeye行动”。他们尝试通过“播种”云层,延长雨季以阻碍敌军的物资运输。尽管这一计划的效果有限,但它标志着气象武器从理论走向了实战应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气象武器的研究已经更加隐秘,同时技术也更为先进。新一代的气象武器不仅局限于控制降雨和风暴,还包括了尝试人工制造地震和火山爆发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未公开,但有报道称某些国家已经能够在小规模上实验地球物理武器的初步原型。

气象武器的潜在威力是惊人的。例如,理论上,一次大型的人工雷暴可以释放出相当于数百万吨TNT的能量。而热带气旋的能量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百万吨TNT当量。如果这样的力量被用来攻击,其后果确实难以想象。

然而,气象武器的另一个方面是其潜在的双刃剑特性。在非战争时间,这样的技术如果用于促进降雨、减轻干旱等,可能对人类社会大有裨益。但一旦被滥用,其造成的自然灾害和社会动荡可能会远超过传统武器。

1977年,随着冷战的持续升温,全球对武器的无差别破坏力和人道主义后果的担忧达到了顶峰。在这一年,联合国迈出了重要一步,颁布了一项公约,明确禁止使用气象武器——这类武器的特点是无法精确控制,其破坏力可能无差别地波及军事目标以及平民区域。尽管如此,某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对这类技术的研发仍抱有浓厚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公约生效前夕,美国秘密进行了几项引人注目的气象操作实验。其中最引发争议的是在1965年于太平洋的比基尼岛进行的核爆实验。此次核试验不仅仅是为了测试核武器的威力,更是为了探索核爆炸引发的气象异常,如人工海啸。爆炸造成的海浪高度惊人,远处的海浪高达15米,显示了这种技术的潜在军事应用。

另一实例是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应用。美国军方通过散布化学剂于云层,成功地在越南北部引发了异常暴雨,旨在阻断越共的补给线。这场人工降雨导致了严重的山洪灾害,证明了气象武器在实战中的潜在效果。

至于更为和平的应用,气象技术在战略上也被用于增加能见度或反之。例如,二战期间,美国在意大利的伏尔特河上空执行了人工降雾行动,成功为盟军的一次重要渡河行动提供了掩护。

尽管联合国在1992年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再次确认了对气象武器研发和使用的禁令,但在科技与军事利益的双重驱动下,相关研究并未完全停止。某些国家仍在探索如何利用这种强大而不可预测的技术。这种研究的存在,提示了未来潜在的地球物理战争,其规模和后果可能是前所未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气象武器的发展史中,除了那些直接引发灾害的巨大装置外,还有一些更为隐蔽而危险的技术,如所谓的“极寒炸弹”。这种炸弹在实验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潜力。美国科学家们在高达17,000米的空中引爆了一种特殊装置,这不仅阻挡了阳光,还通过强力制冷剂导致地面温度骤降,使得一切接触到的物体瞬间结冰。此种实验表明,即便是隐藏在深入地下的掩体中的人员,也难逃被冻伤的命运。

尽管这类极端气象实验令人震惊,美国在实战中使用的气象武器更加广为人知。特别是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实施了名为“大力水手”的气象操作计划。从1966年至1972年,美国在越南的雨季中故意增强降雨,使用了超过四百七十万枚催雨弹,造成北越的胡志明小道遭受连续的暴雨和山洪,极大地影响了敌军的物资补给。

除此之外,还有谣言称美国能够控制台风路径,甚至在1970年对古巴使用了干旱武器,通过操作上游云层中的碘化银分布,导致降水提前释放,使得古巴遭受了极端干旱,直接影响了该国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和谴责,促使联合国在1977年和1992年相继制定了禁止使用气象武器的公约。尽管如此,气象武器的研发在某些国家似乎从未完全停止,这类技术的潜在威力和应用范围,使其成为了现代战争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至于中国是否有发展气象武器的计划,虽然没有明确的公开记录,但作为一个大国,对于这类战略技术的关注和研究几乎是必然的。在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战争形态的变化,气象武器的发展方向和管控将是国际安全讨论的重要内容。

在1970年代的冷战氛围下,气象战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据传,1974年和1976年,美国通过未公开的技术手段,试图将飓风引导至洪都拉斯和委内瑞拉。这种操作的结果是毁灭性的——洪都拉斯有60万人失去家园,超过1.1万人因灾难丧生。尽管存在许多猜测,关于美国是否真的掌握了如此强大的“御风术”,科学界仍持保留态度。毕竟,美国本土也频繁遭遇飓风袭击,且未见有意识地将其偏转。

在另一端,2022年2月,土耳其和叙利亚的强烈地震引起了全球关注。地震后,网络上流传美国可能涉及使用秘密气象武器的阴谋论,尤其是当时土耳其上空出现的神秘蓝光被某些人联想到高能量释放。这一推测反映了公众对美国涉外行动的深度不信任,尽管实际证据支持这种说法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对气象科技的态度与应用方向则截然不同。虽未公开承认拥有气象武器,中国的气象科研更侧重于民生和环境保护。气象技术主要用于农业增产、灾害预防和应对,以及森林和草原火灾的预防与控制。中国对于利用气象技术的哲学是建立在和谐与保护之上,而非作为攻击性工具。

面对国际上可能存在的气象武器威胁,中国如何应对?一方面,通过加强本国的气象观测和预报能力,可以有效预见并减轻由人为或自然气象灾害引发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象治理体系的完善,旨在避免气象科技的军事化,确保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能够惠及而非威胁人类社会。

这一对比反映出国与国之间在科技应用和道德选择上的根本差异,也突出了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对新兴科技应用监管的迫切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