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三篇文采飞扬的优秀范文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交往过程中,会形成很多圈子。每个圈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不同圈层之间有着厚厚的壁垒,不易打破。纵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敢于破圈,因为圈外的世界更精彩。

圈子之内,是自我舒适区,待在里面当然得心应手。然而,待久了,可能会变成温室里的苗木,难以长得高大。因为,圈子里的天花板是如此明显,以至于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到。可是,真要去突破,并不容易。因为这天花板又是如此厚重,让无数人望而却步。真正的破圈者,需要具备视野、能力和勇气。

没有视野的人,看不到圈外的风景,时间久了,会变成一只青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自然不会想到跳出那口井。有了视野,才会明白圈外的精彩,进而想要打破原有圈层的束缚,跳出井隅登高山,打开眼界看世界。当大多数清末文人还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之中时,已经具备现代视野的魏源,从传统士大夫阶层中破圈,写出《海国图志》,呼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领先于时代的视野,使其率先破圈,进而为随后的洋务运动吹响了思想上的战斗号角。

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你就应该静下心来学习;当你的能力还驾驭不了你的目标时,就应该沉下心来历练。破圈,意味着向外拓展,需要内在的能力为支撑。所以,不能浮躁,应该在沉淀和积累的基础上,一步步循序渐进。能力还不够时,鲁莽去破圈,可能会撞得头破血流;能力足够时,逐步去破圈,或许能突破层层壁垒,看到更美风景。作为艺术大师,齐白石曾多次破圈,小时候苦练书法、青年时努力作诗,中年后潜心学画,晚年时研磨印章,每一次破圈,都花了大量时间去学习、沉淀,不断提升能力,最终以“诗书画印”四绝名满天下。他的做法,令人赞叹,也值得效仿。

如果说视野是破圈的前提,能力是破圈的基础,那么,勇气就是破圈的助推力。破圈是从一片熟悉的江河,驶向陌生的湖海,前方可能有激流险滩、惊涛骇浪。没有勇气者,不敢向前迈步,瞻前顾后畏畏缩缩;有了勇气者,才能大步向前,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也是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时代,只有谭嗣同、梁启超等极少数知识分子,敢于破圈,成为维新志士的原因。破圈意味着走向未知,风险巨大,一旦不成功,可能要付出极大代价。只有心怀无畏者,才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破庸者不敢破的圈。一旦成功,收益巨大;纵然失败,也可以坦然接受,因为这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破圈过,我不在乎结局。

《人民日报》有言:“与苍蝇为伍,所到之处皆是污秽狼藉;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从苍蝇栖身的污秽之地,到大雁所处的广袤天空,中间隔了多个圈层。如果我们可以拓展视野,提升能力,激发勇气,就可以张开那双隐形的翅膀,不断破圈,最终扶摇直上,青云万里。

时代的东风正在吹起,前进的号角不断鸣响。愿你我都能努力破圈,然后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仰望高山,成为高山》

《仰望高山,成为高山》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作家毕淑敏说:“山的存在,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事物必须仰视。”司马迁以孔子为高山。我们也需要有自己人生的高山。
此高山,是由自然界高大山脉延伸出来的概念,指形象伟岸,让人仰望的目标。它有偶像的光环,但又比偶像的形象更加高大。它能跟榜样一样充满正能量,能催人向上,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然而,关于谁才是高山,并无统一答案。一般而言,社会中各领域的英杰,是高山。因为,他们在前沿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谋福祉,为大众添能量,值得我们仰望。所以,志在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不断探索技术边界的马斯克,是科创领域的高山;让大山里的女孩受教育,以此改变三代人的张桂梅,是教育界的高山;让敦煌学走向世界,为一窟壁画倾注几十年心血的樊锦诗,是文物保护方面的高山……三十六行,行行有高山。他们以伟岸形象,让人钦佩不已。
然而,就像菲·贝利所言:“不要光赞美高耸的山峰,平原和丘陵也一样不朽。”生活中的“高山”,可能不一定是名家名人,也有可能是像“平原和丘陵一样不朽”的普通人。苔花如米小,也可以学牡丹开;普通人也能发光发热,展示风采和魅力,让形象同样高大。我们不能因其身份普通,就刻意忽略,反而应该放低姿态,蹲下身子去仰视,去崇拜。如此,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有高山,时时能见高山。
令人遗憾的是,现实中也有一些青少年未见“高山”,却拜倒在“假山”之下。他们或痴迷于网红,或耽于流量明星,误以为他们迅速崛起人气爆棚,就是高山。事实上,真正的高山,必须不惧风吹雨打,经得起时间的长久考验。但网红和流量明星绝大都是“其红也勃焉,其凉也忽焉”。这样的“假山”不值得仰望,更无需效仿。
真正应该效仿的,是永恒的真山。那些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那些为友为邻的侠之小者,都是真正的高山。当然,我们效仿高山,并不只是停留在原地一直仰望,而是要像司马迁一样,听其言,效其行,承其志,力争有一日,也变得高大伟岸,让人仰望。雨果年轻时,以夏多布里昂为高山,曾说:“我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事无成!”后来,他写出了《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著作,成为了“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为我们指明了效仿高山的终极路径——成为高山!当然,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唯有不断垒土,持续努力,才能日渐高大,直至巍峨矗立,被人仰望。
或许我们生来只是低地,但绝不愿成为平庸的沟壑,而会抬头向上仰望高山,尽我所能成为高山!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有人说,树是地球上的翩翩君子,给世界留下温润如翠玉的身影。也有人说,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最忠实的朋友,让人类得以诗意地栖居。但我却想说,树是天地间极好的老师,可以给人带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智慧。

所谓向下扎根,就是将根系扎向地层,让基础稳固牢靠。俗语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大树深谙其理,扎根极深。在此方面,胡杨最为典型。作为“沙漠中的英雄树”,胡杨的根系极其发达,可以深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扎根的过程既漫长又辛苦,因为要刺破板结的土壤,避开坚硬的砾石,在无边的黑暗中不断下探。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养得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所以,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愿意孜孜矻矻地向下扎根。

不必说白居易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不必说宋濂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就说龙应台慢打基础,中仓健深深扎根,就让人深深敬佩。板凳甘坐十年冷,根基要打百丈深。正是明白了这一点,总有一些人,不为繁华易素心,扎根一处打基础,以稳固的根系,让自己傲然挺立,不惧风风风雨雨。

当然,向下努力扎根,并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向上生长。自然界的低处,总是草木成荫,异常拥挤,想要更多的阳光雨露,就要往高处去。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越是想要更好的视野与风景,就越要向高处生长。当你与大雁齐飞,目之所及皆是广袤天空;与星群同列,即便跌落也在白云之上。

然而,向上生长绝非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即便大树根系发达,可以源源不断地汲取地下养料,也必须考虑时节更替,有序生长,在春夏时蓬勃,秋冬时干枯。人也一样,要抓住顺境机遇,快速成长;也要学会在逆境中蛰伏,默默积蓄能量。要知道,向上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会有起起落落。但正如起伏的波浪才更有力量,跌跌宕宕地向上生长,才更有延续性,能长得更高,立得更稳当。所以,身为时代青年的我们,不必害怕被时代抛弃,更不需要担心被同龄人甩下,只要像树一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长,自然会有枝繁叶茂、硕果满枝的一天。

哲人有言:“一棵树教给我们的,也许比一摞书的东西还要多。”妙哉斯言!树木无言,却是我们极好的老师。让我们向树学习,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最终任凭风雨起,我自岿然立!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威海紫光实验学校(高三复读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