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的几段有意思的事情,分享一下。

一个有俩娃、其中一娃小升初的妈妈,看得出来,是个女文青。

公号比较随性,追随者也挺多。但我知道,这些人追随的其实是“德胜”和“窥探”两个词儿。

窥探一下帝都最贵学区房之一所在地家庭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

这个妈妈除了分享一些孩子小升初和日常生活花销的感慨外,有一天可能是心血来潮,看到两个孩子在文具店买东西嬉笑打闹的瞬间,突然觉得自己的教育特别成功,因为:

孩子是自己心目中幸福的样子,“自信、快乐、阳光,有很高的配得感”。

我看到的时候也不禁微微笑了一下,一般来说,只有小学生家长才会这么自信。

他们做家长的人生还没赶上过疾风骤雨,生活里全是艳阳高照。

就像从来没有经历过真正生活考验的年轻人一样,认为生活会永远灿烂下去。

其实,不用太久,这个家长可能就会完全是另一番心境。

对照组是水木上一个初一男孩的家长,只因为孩子漏写了几次作业,妈妈就挫折感大到需要到论坛上求助,焦虑感简直要溢出屏幕。

漏写作业而已,你要相信,一个初一的大尾巴狼男孩子,漏写作业是很正常的事情。

以我的观察,刚上初中的男孩儿,漏写作业的怎么也得有60%以上的概率。

这和环境适应有关,也和他们的发育阶段有关,不必太上纲上线。

养孩子,如果你事事较真,不仅要累死自己,孩子还多半会被养废。

只要是做父母的,不管是松驰型还是紧张型,不管是放养娃还是圈养娃,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

尤其是很多自诩自己很懂教育的家长,恨不得拿放大镜对着孩子看,先迈左脚还是右脚都要翻翻书。

真的没必要。

最好的教育,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这个话看着简单,其实做到特别难。

很多中年人自己早就不成长了,尤其是需要突破认知的时候,但是要求孩子不过是张张嘴的事儿。

还有的人,基于自己的人生信念,把对具体名利的追求,渗透到所有的事情中,对每一寸利益锱铢必较,还觉得自己特别积极上进。

反映到教育孩子身上,就是计较每一次考试得分,或者盯着别人计算得失。比如有人留言对政保非常不忿儿,多半不是为了所谓的公平正义,而是因为自己没有政保而已。

他不是故意的,他就是突破不了自己的认知,仅此而已。

当代人很难具有洒脱的心境和胸怀。

尽管我们物质丰富,但是我们心胸狭窄,只会低头赶路,很少抬头看天。

又要忍不住说一说《我的阿勒泰》了。昨晚三刷,除了高晓亮部分,没有加倍速。

里面奶奶的原型是原著作者李娟的姥姥,妈妈张凤侠的原型是李娟的妈妈。

这两个生活非常囧困的女性,都在精神上给了李娟无限滋养。比如姥姥告诉李娟她不一定非要结婚。妈妈的个性相当侠义。

这些东西融合到李娟的个性中,虽然她很胆小,但是又很坚韧,即便生活非常窘困,也从不改变自己的志向。

我和李娟是同龄人,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差不多,也曾心心念念想当作家,但是我的精神方面的环境就差的太远了。

导致我很多年里一直生活在对生活变化的恐惧中。

包括对孩子的教育,我需要矫正很多很多根深蒂固的不良影响,才能达到一个可能的平均水平。

我相信很多家长和我是一样的处境。自己的问题尚未解决,又仓促之间当了父母,一边育儿,一边慢慢领悟。

我们最需要的,其实是知道对一个人来说,什么东西最可贵。

我认为这个东西是“自由”。我指的是精神世界的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自由。

精神世界的自由是你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什么,你可以偶尔迎合,但是不会轻易改变信念和原则。

贫穷、虚荣的高中辍学生李娟,会蜕变成精神世界富足的女作家。

你或许会说,她的人生只是个例,其实恰恰说明,每个生命来到世间都能自由生长成一个不可复制的样子。

当然,这部剧的导演滕丛丛也是个很有个性的女童鞋,还有马伊利。

年轻的于适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典范,是自由生长的小孩儿才会有的样子,健康、阳光、落落大方,有超出同龄人的思想。

这样,就足够了。

不必非得是一路名校,沿着固定的要求攀挤最高峰。又因为我们对某个具体结果的执着,而把孩子挤坏了。

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最核心的意思是人生需要很“自由“。

自由生长,静待花开。

其实,哪怕同样是天天被作业包围,大脑里可以天马行空的孩子,也会更有未来。

以上。

一写这种“务虚”的文章,就没什么人看了,大家都盯着小升初呀、考试呀,哪有空闲看剧,听你胡咧咧!

哈哈,精神匮乏时代的实用主义也很可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