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的人希望看到别人的反应,同时调整自己的表演状态。倘若没有别人的反应,那么表演者就只能给自己表演了,也就失去了表演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剧演员表演的时候,要展示手眼身法步的技巧,要看到观众的反应。倘若观众反应强烈,连连叫好,演员就会受到鼓舞,卖力表演,而不会敷衍了事。即便他们有敷衍了事的想法,也会暂时打消这个想法,卖力表演起来。倘若观众反应不好,甚至叫倒好,就会影响演员情绪,致使演员表演失误,甚至被观众轰下台。表演似乎从来都是演员和观众双方的活动,缺一不可。即便有演员对着镜子表演,也是把镜子中的自己当成了观众。就好像作家写作的时候心目中隐藏了读者一样,要写给特定的读者,而不是漫无目的乱写一起。演员也是如此,表演的时候,会心存观众。即便他们自己表演的时候,也会想到观众的反应,而不是孤芳自赏。

孩子小时候就会表演,而且要看周围大人的反应。他们想要某种东西,大人不给。这个时候,他们就要哭闹了,用哭闹作为武器,击败大人。倘若大人心疼孩子,就会给他们想要的东西;倘若大人见怪不怪,不理不睬,孩子就要变换方法寻求突破了。大人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目的是否能达到,而孩子的哭闹就成了一种无师自通的表演。孩子顽劣,大人纵容,就会养成孩子的坏习惯;大人及时纠正,就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而孩子顽劣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要看大人的反应。倘若大人生气,打了孩子几下,孩子怕了,就不会乱摔东西,也不会胡乱骂人了;倘若大人不生气或者佯装生气,就会激发孩子的表现欲,他们还会乱摔东西,胡乱骂人,以期引起大人的注意,其实就是要表演,看到作为观众的大人的反应,以此获得满足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他人就是一面镜子,可以互相映照。一个人看到别人的什么特点,就是自己喜欢看到的,而且一定是自己心理投射的结果,而不是全面的结果,甚至不是真实的。即便很多人对他人生出种种误解,也不一定正确无误,很多时候都是“作茧自缚”,都是自己糊弄自己,或者叫做“庸人自扰”,而不是真实的情况。人们从孩子时期过来,早已经学会了各种表演,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人们要在不同的环境穿不同的衣服,可以在澡堂不穿衣服,说不同的话。为了和不同的人交流,就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能保持鲜明的个性,以免被人忌惮。人们会带上各种面具生活,在家里要面对亲人表演,在单位要面对同事和领导表演,在路上扮演路人,似乎只有进入梦境才能做回自己。可是,人们戴着面具生存久了,面具就会贴在脸上,和脸皮融为一体,再也摘不下来。

人的脸就是生动的面具,喜怒哀乐悲惊恐都表现出来。甚至一些人不用听别人说话,也不用看别人的肢体动作,只是看别人的脸部表情,就能猜出别人的心理活动。如此一来,脸就成了表演的最佳样本,却需要获得回应。倘若一个人一天扮演各种社会角色,却并没有收到任何回应,岂不是非常失落甚至悲哀?人们表演需要获得别人的认同,需要获得反应。就像孩子表演一样,既是一种试探,又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当一个人完成某项工作的时候,就需要获得别人的称赞,或者只是认同也行。如果没人欣赏,没人认同,这个人就会感觉没什么意思,倘若不是生活必须,就没必要去完成那一项工作。倘若一个人修理了坏掉的锅盖,获得家人的赞许,就会觉得自己有存在的价值,有继续修理家里东西的信心。倘若他没有获得家人的赞许,反而招致非议,说锅盖不值钱,有那修理的时间和精力,还不如买一个新锅盖划算。如此一来,这个人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觉得没什么意思,也就不会修理锅盖,也不会修理家里其他的东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就是大舞台,人们都在表演。人人都是表演者,人人都是观众。表演者会看到观众的反应,观众会看到表演者的反应。双方互相促进,很容易产生互为映像的现象。表演者心里装着观众,希望获得观众的好评;观众心里装着表演者,希望表演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表演。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陷入了个人的执着和片面之中,但互相会产生一些影响,虽然这些影响是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也不影响各自的反应。那么,人们既要做一个优秀的表演者,又要做一个善于回应的观众,舒展自己的好性情,同时培养别人的好性情,才会让周围环境充满温情,也更加和谐与文明。但人们切不可被表演迷惑,也不可被回应迷惑,需要关注内心,找到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