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7月的一天,陈赓刚刚结束哈军工的专题研究会议,他顾不上对妻子说过要回家吃饭的承诺,第一时间便往刘伯承的家里赶去。

一进门,陈赓便挨了一顿训斥:“你小子怎么才过来!不知道我明天就要走了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赓听后气得不轻,当即回呛道:“我连饭都没吃第一时间就过来了!你一个老头子咋学会挑歪歪理了”,刘伯承着急召见陈赓究竟所为何事?作为刘伯承的老部下,陈赓又为何敢称呼他为“老头子”呢?

奉命回国建军校,接受“老头子”教导

在曾经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用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捍卫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逼着不可一世的美国人在停战协议上签了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经历其中,也许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艰难。但我们可以想象的是,如果当时我们国家的军事实力能再强大一些,也许就会让志愿军减少一些伤亡。

其实这不仅仅是我们后世之人的感受,早在抗美援朝战争后期,以毛主席为首的中央军委就意识到了敌我力量的悬殊,从而产生了建设一所现代化军校的想法。很快,志愿军代司令陈赓就奉命返回北京,开始接手开办军校的相关事宜。

接到命令的时候,陈赓正在前线指挥作战。作为志愿军的代司令,他十分了解志愿军在战场上所遇到的困难。战士们自然不缺视死如归的精神,但在敌我武器装备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志愿军不可避免要遭受一些重大伤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在听了陈赓的汇报后,当即就下达了中央军委的指示,要求陈赓全面负责创建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并在建成后担任院长兼政委。陈赓自觉能力不足,当即就推辞道:“主席,我在这方面就是个‘门外汉’,恐怕无法胜任。”

“你是黄埔军校出来的,又带过红军干部团,还有哪个比你更合适呢?”

主席的鼓舞激起了陈赓心底的血性,他想起志愿军在战场上受的苦难,一咬牙便接下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彼时的陈赓还不知道创建一所军校要付出多大的心血,但只要是为了国家的未来,他就可以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7月,中央军委组织召开了一次关于筹建军校的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将军校的地址设置在哈尔滨,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哈军工”。陈赓在会议上作了相关汇报,所有人都知道他身上的压力有多大,所以都想尽量帮他多解决一些问题。

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陈赓便急匆匆往东交民巷赶去,他早已把对妻子回家吃饭的承诺给抛在了脑后,一心只想着和刘伯承见面。结果他气喘吁吁的刚一进门,便遭到了刘伯承的训斥:

“你小子怎么才过来!不知道我明天就要走了嘛!”

“我连饭都没吃第一时间就过来了!你一个老头子咋学会挑歪歪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紧迫啊!我不得抓紧给你上上课,你也好给我讲讲现在的情况。”

陈赓听后这才明白老首长的苦心,也正是出于对老首长的尊敬,他才在会议结束后第一时间赶了过来。简单的寒暄后,刘伯承便拉着陈赓进屋坐了下来,同时招呼家里人准备晚饭。

1950年11月,刘伯承受命在南京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多兵种高等军事学府,这所军校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前身。可以说在创建军校这一领域,刘伯承是当之无愧的先驱人物,是他一点点融会贯通,这才有了我们国家今天完整的军校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刘伯承得知陈赓即将负责筹建一所新的军事院校的时候,他的第一想法便是给陈赓传授一些经验。

熟悉近代历史的人都知道,陈赓曾在刘伯承麾下征战多年,是刘伯承为数不多的爱将之一,他看着陈赓一路成长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心里比谁都开心。

同时刘伯承也十分清楚筹建军校压力之大,他当晚和陈赓一直聊到深夜,就军校筹办的一些具体问题交换了意见和看法。通过这次谈话,陈赓感受到了浓浓的关心,刘伯承几乎可以说是倾囊相授,对自己的爱将没有丝毫保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比陈赓大了十多岁,他是陈赓的首长,但更多时候是无话不说的兄长。他们之间的情谊早已超越了一般的上下级关系,刘伯承对陈赓充满了期望,而陈赓则对刘伯承充满了尊敬。

功勋卓著皆称赞,英年早逝留遗憾

按理说陈赓在见到刘伯承的时候应该毕恭毕敬,可是他却胆敢称呼刘伯承为“老头子”,听起来多少有些不尊重的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上,“老头子”并不是什么蔑称,而是刘伯承在革命年代流传下来的称呼。这种称呼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过往的怀念,也体现了他们之间诚挚的感情。

当年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后,为了应对复杂的中原战局,决定分兵行动。刘伯承亲率三个纵队往外线扩张,以图打开新的战场局面,那段时期他在军中的代号就是“老头子”

“老头子”这个称呼不仅迷惑了敌人,也让战士们倍感亲切,再加上刘伯承性格一向和善,所以这个称号便一直被保留了下来。陈赓和刘伯承关系特别亲密,所以他也就一直延续了这个称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和陈赓的这次谈话结束后不久,陈赓便动身前往苏联进行了一番考察,为哈军工的成立做最后的准备。在当时既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更没有校舍的“三无”情况下,陈赓立下了一份“军令状”,决定于次年9月1号正式开学招生

就在陈赓立下“军令状”后不久,国务院召开了一次扩大会议,周总理以及各级党政机关数十位领导悉数到场,足可看出国家对于筹建“哈军工”的重视。这所军校意义重大,牵扯到未来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方向,容不得半点马虎。

这次会议之所以召集了这么多人,也是为了统筹解决陈赓目前所遇到的困难。可是当陈赓提出需要调500个人过去的时候,周总理当即就驳回了他的请求。当时国家正处于人才紧缺阶段,哪怕陈赓后来多次争取,最终也只得到了八十多个名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一番精心挑选,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留学的化学博士朱起鹤、曾在密歇根大学留学的航空工程硕士马明德等著名教授都汇聚到了“哈军工”。有了老师之后,陈赓又从解放军内部挑选了一批优秀的战士作为学生。

1952年冬,一列火车从首都北京出发,穿过茫茫夜色朝着哈尔滨驶去。这辆列车承载着哈军工的未来,也承载着我国现代化国防事业的希望,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陈赓大将的努力。

在哈军工刚刚成立的那段时间,陈赓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了对学生的教育上。在他的影响下,后来很多优秀的高中生自愿放弃了进入知名大学深造的机会,主动加入了哈军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台海局势一直很紧张。为了适应当时政治的需要,陈赓在海军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让我军的海军实力有了质的提升。后来学院又集中力量发展了导弹、原子能等尖端科技专业,促成了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巨大成功。

毫不夸张的说,哈军工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振兴国防的重任。在陈赓的领导下,哈军工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尖端技术领域的优秀人才,加速了我国国防现代化的进程

遗憾的是,因为多年以来的操劳,陈赓的身体早已埋下了病根,以至于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愿意休息,最后还是在中央军委的强制要求下,他才动身前往上海接受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1年2月,陈赓到达上海,接受治疗期间他依然坚持撰写工作报告。可仅仅一个多月以后,陈赓在撰写报告时突发心梗去世,年仅58岁。陈赓去世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刘伯承当场就泣不成声,他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在陈赓的追悼仪式现场,刘伯承再次泪崩,他在陈赓的遗体前伫立了许久,眼神里满是痛惜。没有人能真正理解他们之间“亦师亦友”的珍贵战友情,一切安慰都显得过于苍白,唯有时间能一点点淡化这种悲痛。

陈赓的离开是国防事业的巨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精神将永远被后世之人传承,他永远是“哈军工”体系内所有高校的院长,永远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开国大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完陈赓大将和“哈军工”的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