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12月1日和1976年2月21日,是美国第38任总统福特,以及卸职后以平民身份受邀的美国第37任总统尼克松分别访问中国的时间。

此时的福特已经就任美国总统一年有余,却迟迟没有提出访华计划,于是,在基辛格的安排与促成下,福特在1975年年底受邀出访了中国。

但出人意料的是,仅仅相隔两个月,前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夫人便受邀出访中国,这似乎是在向外界释放出一种不同寻常的政治信号,美国政局也因此发生了一些动荡。

后来,亲眼见证了这一切的福特甚至感慨道:“毛泽东主席的确是非同寻常,是我技不如人。”

那么毛主席在这件事情上究竟有着怎样的考量?美国总统福特又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特

“冷战”转暖

福特在继任美国总统后的态度,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美国对苏政策的转变,才导致了后续一系列的外交连锁反应。

在1972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尼克松成功连任。但在当时不为人知的是,尼克松在竞选总统的过程中使用了一些不正当的手段。

1972年6月17日,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以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越过了重重安保和监控手段,在潜入其中进行诸如安装窃听器、偷拍有关文件此类的行动时,被警卫人员当场抓获。

经调查表明,这5个人潜入水门大厦的目的,是为了窃取民主党候选人内部,关于总统竞选策略的情报,而为首的詹姆斯·麦科德正是尼克松竞选班子所在的共和党里,最受尼克松信任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

于是在“水门事件”后,尼克松深陷窃听丑闻之中,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以及美国司法委员会的弹劾下,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向国务卿基辛格致信,并于次日辞任美国总统一职,尼克松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辞任的总统。

之后根据美国宪法第25号修正案,美国总统一职由同为共和党领导人之一,并且也是美国副总统的福特进行担任。但在福特上台后,却并没有在外交方面继续巩固与中国的关系,反而积极延续了此前尼克松对于苏联方面的“缓和政策”。

“缓和政策”一般来说是从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之后所开始的,当时的美国,已经因为与苏联之间的军备竞赛而疲惫不堪,再加上美国与19世纪5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相比,经济增速的下滑趋势已经十分明显。

对比苏联国力的逐渐崛起,美国再也无法像之前那样,保持着自己身为“世界警察”的压制力,这一点从“乒乓外交”再到尼克松访华可见一斑,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共同对抗苏联日益上升的国际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尼克松在决定与中国正式建交之前,其实还是先就苏联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努力,毕竟这是有关两国之间的争锋相对,还是两国之间直接进行对话比较稳妥。

在尼克松的推进下,美苏两国在陆陆续续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后,也构成了后来的“冷战缓和政策体系”。可很快尼克松就发现,这些条约的签订并不能真正意义上的“缓和”美苏之间的国际关系。

因此,他必须选择一条新的道路,去正面对抗苏联带来的影响。幸运的是,他选择了爱好和平的中国。

与中国正式建交之后,尼克松终于感受到了此前构建的“冷战缓和政策体系”开始收获了成效。所以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之前美苏之间的实力不对等所引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他的继任者福特并不这么想,福特认为此时美苏之间的关系,已经从根本上不像过去那么紧张了,美国现在应该转而将矛头对准中国这个具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口大国。

毛主席在知晓了这些动向之后,立即就准备好了一招阳谋“送”给了美国,一举解决了这件事情,同时也向世界透露出中国在外交方面的态度:决不看人脸色、决不寄人篱下。

而这,也是毛主席生前最后一次针对美国方面作出的外交决策。

不忘往昔

福特与尼克松终于先后与毛主席见面,但毛主席对于两人到来的态度可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并且毛主席依旧给了尼克松一如当年的总统待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克松

毛主席的这一招阳谋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邀请已经卸任美国总统一职的尼克松再次访华。

简单来说,毛主席邀请尼克松再次访华的原因有三个:

第一,毛主席想通过邀请尼克松的方式,来对福特任职美国总统后的对华政策表达不满;

第二,在明面上表达了中国对于现任美国总统人选的态度,认为大力推进与中国之间正常外交关系的尼克松,才是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局势判断思维的人。

第三,即便以上两点都未能收获预想的效果,毛主席也能经由这一手阳谋,达到在一定程度上,混淆美国政府视听的目的,以换取中国内部拨乱反正的宝贵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面对毛主席抛出的这一道难题,美国方面却也不得不接招。

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认为,即便尼克松已经不再是美国总统,但他的政治影响力依旧存在,如果他在现任总统福特之前再度访华,就会在美国的政局土壤里埋下不确定的种子,长远来看必定会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甚至可能比毛主席原本预想的效果还要出色。

在基辛格的眼里,这件事情唯一能补救的方法,就是想办法让福特总统先一步踏上访华之旅,这样就可以将尼克松再度访华产生的影响降至最低,但阳谋毕竟是阳谋,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无论怎么选都是错。

基辛格知道后立即找到了福特进行当面商讨,在基辛格出色的口才之下,利害关系被他陈说的很清楚,几经权衡之下,基辛格终于说动了福特在1975年年底进行访华,早于尼克松的访华时间两个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基辛格

毛主席听闻了美国所做的安排之后也欣然应允,还笑着说:“看来这位新上任的福特总统还是很有魄力的嘛,或者应该说我们的老朋友基辛格已经做的很不错了。”

1975年12月1日,福特抵达中国,这是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来的中美领导人再次见面,同时也是福特就任美国总统1年多以来首次访华。

福特来华期间,毛主席和副总理小平同志接见了他,双方大约进行了1小时50分钟左右的会谈,但会谈的内容并不深入,而且似乎双方的热情都较为低落,并且福特的访华时间也仅仅持续到了12月5日,便乘坐飞机离开了北京。

比起福特访华期间的“面和心不和”,到了第二年的2月21日,尼克松携妻子再度来华,则是受到了毛主席及一众国家领导人的一致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尼克松的谈话中,已经步入人生倒计时阶段的毛主席却依然思路清晰,据尼克松后来回忆这段对话的时候说到:“我打心底里佩服毛泽东主席,他在82岁高龄的情况下,对于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治问题,依然回答的有条不紊,这对于常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

而毛主席与尼克松的这段谈话持续了1小时40分钟,仅仅比现任总统福特少了10分钟。不仅如此,尼克松下榻的地点毛主席依然选在钓鱼台,与当初尼克松以总统身份来到中国的待遇别无二致。

临终绝响

不出毛主席所料,他的这一招阳谋的确收获了不菲的成效,不愧为伟人在中美外交关系一页奏出的绝响。

在与毛主席等一众国家领导人会面之后,尼克松在之后的几天主要是跟华国锋进行会谈,并且从两人的视角来说,都对中美近年来的外交关系发展缓慢感到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福特不同,尼克松在中国的这次来访从2月21日一直持续到2月29日,当天下午,尼克松夫妇才飞离广州。尼克松的这次访华之旅比福特的访问时间整整多出了一倍,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方面的确对于尼克松的态度,相对来说会友好一些。

尼克松的访华之旅结束后,各国媒体纷纷竞相报道这件事情,认为美国政坛必将再度掀起波澜,而此时的美国政坛内部,也对于这次尼克松的访华之旅颇有微词,一些原本就支持增进对华关系的人,认为福特的对华政策的确需要进行调整。

但福特刚刚在1975年的时候,出面与苏联签订了《赫尔辛基协定》,与会的各国领导人主要是福特、勃列日涅夫,以及另外35个欧洲国家。这一协定也标志着美国政府对于苏联方面的“缓和政策”达到顶峰,是美苏两国“冷战”持续时期内最为安稳的一段时间。

1976年,福特在大选上失败,成为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连任失败的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历史学家认为,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福特上台之后,为了自己所代表的党派利益,无条件赦免了尼克松在任期间的一切罪行,再加上福特将大量的民主党人安插进政府机构,使得许多有益的政府法律都未能通过,这也是对于福特来说十分不利的条件之一。

这一期间,美国对于苏联的“缓和政策”收效也大相径庭,甚至不如中美建交之初的两国关系。

即便如此,在最后的大选投票环节,福特也仅仅是以微弱的劣势输给了卡特,未能完成连任。

卡特继任美国第39任总统以后,立即对于美苏之间的政策进行了调整,他的做法也标志着美国对苏“缓和政策”的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卡特

不过尼克松的来访影响还没有结束,1978年12月16日晚,中美两国政府时隔多年再度联合发表了《联合公报》,表达了中美两国建立正常外交关系的决心,与继续推进关系发展的信念,这份《联合公报》也为尼克松访华以及他同毛主席的会晤画上圆满的句号。

1993年4月8日至14日,尼克松再度来到中国,进行了为期7天的访问。与之前不同,尼克松此次中国之行,是为了恢复和改善中美关系而来。除却基辛格之外,尼克松终于也走上了力主中美友好建交的道路,他也是自始至终坚持与中国交好的美国总统之一。

可我们也不能忘记,正是毛主席对于局势的精准判断与分析,才有了这么一记出色的阳谋,成功完成了刚开始的既定目标,让中国在美苏之间的夹缝中争取到了高速发展的时机。

让我们再次怀念伟人的杰出决策与远见卓识,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看完这段有关毛主席针对美国政局所采取的阳谋策略,屏幕前的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