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福庆,祖籍福建厦门,生于上海江湾,中国近代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1943年至1950年,他曾在武康路40弄4号居住。

创建中华医学会

颜福庆1904年从上海圣约翰医学院毕业,进入上海同仁医院实习。同年,他前往南非担任矿医,为华人矿工治病。1906年,颜福庆通过插班考试,进入耶鲁大学医学院二年级就读。三年后,颜福庆凭借研究结核诊断的论文,以耶鲁大学医学院“优秀博士毕业生”的最高荣誉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成为亚洲首位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人。1910年2月,他奔赴湖南长沙,在雅礼医院负责外科,同时在雅礼大学堂教授卫生学。

经过颜福庆等长沙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及湘雅医院在1914年成立,颜福庆出任学校校长。他亲自创设预防医学系,兼任主任,教授公共卫生学,预防医学的思想由此贯穿颜福庆的办学实践。1915年2月,颜福庆与公共卫生学家、中国防疫事业先驱伍连德等,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医学会,并当选为首届会长,中国现代医学由此进入新阶段。颜福庆在湖南行医办学近二十年,和同仁艰苦创业,社会上出现了“南湘雅,北协和”的美誉。

醉心于医学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武康路40弄4号 新民晚报记者 金 晶 摄

1927年,颜福庆回沪筹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他不仅组建了公共卫生科,还在吴淞创建了公共卫生教学实验区,这也是中国首个农村卫生实验区。为了方便教学,颜福庆曾住在学校附近的吴淞镇。

1931年1月,上海中山医院发起人会议召开,会议成立了中山医院筹备会,颜福庆被选为总干事。一周后,筹备会决定向社会募集修建医院所需费用,最后共筹得80万元。1932年,医学院独立建制,改名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颜福庆仍任院长。1937年4月1日,国立上海医学院新校舍落成、中山医院开幕典礼暨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大会在枫林桥边的国立上海医学院同时举行。经过十年的发展,医学院已有教职员及医生百余人,学生205人。

1943年至1950年,颜福庆居住在武康路40弄4号。这幢英国乡村别墅式住宅,假三层,砖木结构,组合式人字坡顶十分陡峭,屋面覆盖红色机平瓦,窗边框以隅石形红砖贴面装饰,环境幽雅舒适。1950年,颜福庆搬离武康路,去到离中山医院更近的枫林桥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颜福庆被任命为上海医学院的副院长。1970年11月29日,颜福庆在家中辞世,享年88岁。

新民晚报记者 沈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