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两份出版行业的“联合声明告知函”:一份是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10家北京出版机构发出的;另一份是由上海出版社经营管理协会代表46家会员单位发出的。两份“告知函”均表示,针对江苏圆周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提出的618促销活动方案,即“全品种图书价保2—3折(售价为原价的20%—30%)参与5月19日至6月20日期间累计8天的促销活动”,出版社不参与,也不承担活动期间产生的任何返利费用。落款日期也均为5月20日,也就是各大电商平台开始618大促销的日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知函”一出,立即引发多方热议。据出版社业内人士透露,近日平台方和出版社也正在交涉中,还未达成最终的处理方式。

抵制能否有效?

“图书价格的2至3折,基本就是生产成本,按照这一价格结算,参加618促销活动,出版社基本就是亏本买卖!”业内人士这么解读。因为一般作者拿到的版税是图书定价的6%至10%,印制成本一般占到图书定价的5%至20%,仓储物流成本另算,电商平台还会按照图书实际售价抽成2%至5%不等。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旗下的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转发“告知函”并表示:“大平台更有责任和义务维护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秩序”,“期待能有更大范围的对打折乱象的抵制,或者说更有效地管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出版社的集体抵制,能否达到效果?“出版社借助平台进行销售,平台有权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市场行为。京东当当卖书的产品不赚钱,只是引流罢了。” 上海辞书出版社一位编辑室主任说,他以上世纪90年代初许多书店闭店,而租金高昂的美罗城把新华书店引入商场的举措为例说,“当时商场要求书店摆放的图书以外版书与童书为主,拒绝教辅,这也是同样的引流。出版社参加618最终目的是为出版物增加曝光度,君不见,有多少书堆在库房里?书到不了读者手里,有什么意义?关键是,抵制之后的日子怎么过。如果说与平台合作是文化人的‘引狼入室’,那么出版社始终在商海的外围游泳。”

“现在大部分已出版上电商渠道的书其实都是考虑了大促折扣的成本的。这个突然抵制,那以后出的书是否不再考虑电商成本出实价?如果真的不想受渠道限制就不要上渠道就是了,大促本来就是流量玩法罢了。”有网友持有相同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书价格越低越好吗?

薄薄一本书动辄68元、88元、108元,是不是书价虚高为打折留下的空间?“9块9”的书卖得好吗?是谁在论斤买书?

有网友认为:“其实书所标的价格都是虚高虚标,电商平台是知道底价的。这次出版社这么大规模的抵制,主要还是因为动到了他们的奶酪。”价格太高,自然让网友期待打折时间,且折扣越低越好,有人说:“喜欢纸质书的我,如果618网上没有活动,那就等着上海书展,各出版社现场总归会有折扣活动。”但是,一位出版社人士中肯地表明:“书价总会有人觉得高有人觉得低,各自站位出发点不同。”

图书发行业内人士江利认为,对读者而言,自然觉得商品价格越低越好,但是图书产品的特殊性被许多读者忽略了。“图书不是单纯的商品,不是标准化产品。图书是有文化属性的,2023年市面上流通的图书有300-400万种,因此图书行业影响力大,高度个性化。图书还带有公共服务性质,这就是之所以需要有图书馆存在。”江利提醒说,“当读者在对打折拍手称快时,往往会忽视定价机制的被破坏,打折反向推高了价格,针对打折出版社只能倒过来定价,势必与成本背离,作为出版单位会被逼得无路可走。图书涨价中除了自然涨幅,还有一部分就是配合低折扣的竞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说:图书价格越低越好吗? 新民晚报记者 刘歆

图书价格立法何时出台?

“十年前在德国,老师送我一本书,就是她在小区一家线下书店买的,我好奇她为什么不在网上买,老师只是说:‘不想这家买了一辈子书的书店因为电商而垮掉。’而且他们整个区域的邻居都在默默地支持着这家书店的生存。“知识是需要保护的!知识传播者也是需要保护的!”也有网友这样认为。

而作为消费者,谁不希望消费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实体书店按照定价出售,活动优惠力度让读者觉得‘不解渴’,读者就会觉得电商平台低折扣的实惠。图书本身就有定价制,本来有识之士提出一年之内新书只能打八折,定价制名副其实。出版社的定价虚高平台打折,形成恶性循环,这都是对于纸质出版物的伤害,从业者的伤害。希望能够尽早出台立法。”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副会长汪耀华说。

目前,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实施图书固定价格销售制度。其实在中国,关于图书价格立法的呼吁在业内提出已有多年。在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新闻出版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潘凯雄、谭跃、赵东亮就提交了《关于加速推动图书价格立法的再提案》,主张抓紧制定落实《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围绕制止出版物恶性“价格战”的具体措施,以立法方式明确规定新书出版一年内不得以低于定价的8.5折销售。(新民晚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