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早在先秦时,人们就开始折柳送行。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写的就是离别场景,上马启程,并非急于策马扬鞭,而是轻折身旁的柳枝。将这份深情与不舍传递给即将远行的友人。

随着人们一次次送行,护城河两岸的柳枝,已被折尽,柳絮飘飞的景象也难得一见。“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将柳枝轻轻递给友人,仿佛是在低声询问:“朋友,你何时归来?”

柳树之所以象征离别,不仅是“柳”谐音“留”,有难舍难分的情绪。

还与柳树自身也有关系,柳树生命力顽强,容易成活。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

在古代时,交通不便利,通信也不发达,一别往往意味着天涯海角,再见无期。

因此,在朋友远行之际,折柳相送,不仅有惜别之情,还有深深寄托。期待他如柳树一般,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随遇而安,融入新环境,一切顺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一习俗,在唐朝尤为兴盛。人们离开长安,灞桥周边的柳枝一度被折光了。

王之涣曾以诗赠别:近日,离别之人络绎不绝,柳条都快被折光了,高处又难以攀折,想折柳送人不容易啊!

《送别》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首句,东风,与春季密切相关。在古文与诗词中,东风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如“东风解冻”寓意万物复苏,“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则是春风的魅力,春风吹过万紫千红。

因此,此句是春天,株株柳树吐出嫩芽,迎风招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版本中,首句被记作“杨柳东门树”。“东门”,是长安的青门,大唐时期出长安东去的必经之路。这样一来,意思变为:长安城东门外,有一排排青翠的柳树。

无论是“东风树”还是“东门树”,都不影响这首诗的美感,这是远望所见。看到什么?看到春天的杨柳,是为后续做铺垫,营造离别的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句,是近观所及。是站在灞桥上所见。

御河,即京都护城河。

柳色青青,是深春景色。不同于“柳色金黄嫩”中是初春柳芽刚萌出的状态。

御河两岸全是绿柳。用“夹”,而不用“绕”,将柳树拟人化,仿佛柳树随行人在动。增添了画面感和情感联结。也道明送别地点。这分明是在直播,边走边讲解,从城内到城外河边,层层推进。

我们看到千年前的深春,看到了王之涣送别友人的情景,也体会到他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既然有不舍,就随俗折支柳条送给友人吧!

三句,是当前所见的情景。

“苦”,即有攀折杨柳的不便之苦,又有离别的愁苦。每折一枝,就是一次分离。

末句,回答第三句,回归情感产生的原因,为什么折柳枝不容易?原来是最近离别的人太多,离愁太多。

最后两句,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却意味深远。王之涣折或不折杨柳,只字未提。但我们仍旧能感受到他内心深切的悲楚。

纵观全诗,字字避题,却又字字点题,不直言送别之情,但每个字却都在暗示、点拨送别的主题。

这种不正面描述,而从前后左右入手的写法,使得全诗婉转含蓄,耐人寻味。

后来,李白也照抄,他把前后顺序做了调整,写出另一首著名的送别诗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天下最伤心之地,莫过于这送别的劳劳亭。送别之时,牢牢亭旁的柳树还没有发青。

灵感从未枯竭,思想插上想象的翅膀。李白由此产生奇想,让无情春风变得有知有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风深知离别之痛,不忍心看到人间折柳送别场景,故意放慢脚步,吹不到柳条,不催发柳条。

让春风成为诗人情感化身,它与我们共感,同喜同悲。

相较于王之涣与李白,白居易更是直白,写诗劝诫:

《青门柳》
唐•白居易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柳树的青色,常常让人伤感,多少离恨的愁绪,都隐藏在其中。

最近都门送别的人太多了,柳枝都被大家折光了,希望大家手下留情,给自己留点柳条,留下春天美景,留下友人。

今天,灞桥依旧,而折柳送别已被现代生活取代。

交通快捷,视频电话,让分别不再如昔日那般漫长。

即便如此,折柳送别,却未曾消逝。真挚情感依然留存在我们心中,不曾改变。

关于折柳送别,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