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佚名

本号原创

01

学术圈确实太武侠了,动辄有学者大喊自己要闭关,觉得自己是张三丰闭关创太极。 当然,关键不在闭关更不在太极,而在我宋兵乙是张三丰

02

有幸接触过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一个感触是, 天才都是很朴素的,优秀都是可以理解的,最简单讲就是良好的习惯、不错的头脑、明确的规划,没什么神秘之处,光环和传说都是外界营造的 ;“不用功”也往往只是用功时间未必特别长,但强度在那。所以卖点是懂十多门外语、一个月看十多本理论书的我只会认为是鸠摩智,小无相功练好就不错了,少林七十二绝技那是徒有其表。真正的高手还是乔峰这样的。

03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说“某某就是投机分子,立场一直变来变去”。其实从八十年代到现在,中国都不知道变了几轮了,如果总是那么不忘初心,那多半不是先知先觉,而是头脑僵化,看不到、不想看到与自己立场不符的新状况,不再自我成长。总之, 变不变不重要,关键得看有没有说得通的转变逻辑,新的立场是否有更好的理由支撑。

04

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受教育、普遍有文化的社会,学术人只是与文化有某些较为特殊的关系,并不是说有碾压性的智商、知识储备优势。

05

有些论文可以叫华晨宇式论文,什么题材都是先从古希腊开始各家说法列一串(一段rap),最后点下古今之争、文明主体性(飙个高音),然后就没了。 好像很牛,细想下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06

像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中学阶段文化资源是很匮乏的。本科时特意回我们那的新华书店看过,哲学书架基本都是红色读物和周国平;中学时看书买书基本也就文学、历史和宽泛意义上的思想读物吧。不过我们高中图书馆不错,所以还是能知道点亨廷顿、韦伯、汤因比之类的,卢梭、尼采这种就更不必说了。中学阶段匮乏一点、视野窄一点也未必是坏事,也许会扎实一点;反复琢磨一般人成长过程中都得接触的大众“文本”也很有必要,它们即便没有理论价值,也有社会学价值。

理论青年已经很恐怖了,理论少年如果没有良好的心性和天赋的话,也许还更糟糕,特别是如果本身成绩不好的话,“哲学”很容易变成逃避现实、获得成就感的武器。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

07

读书是不会读傻的,如果读傻了,那只是因为本来就傻,现在干的这个行当特别容易暴露这点而已。

08

不会开窍的人有一个特点,就是永远只想得到答案,意识不到问题的问题。 很多时候,更值得思考的是你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到底怎么成问题了。

09

有些学者的知识结构就是个麻辣香锅锅底,讲什么都一个味。

10

中国从来不缺少表达现实关怀的学术传统,缺的反而是站在相对超脱的位置反省自己的现实关怀。

点击下图立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