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 “树根立魂,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浦东新区区级课题《初中历史人物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在上海市历城中学举行。

本次活动特邀区历史教研员周月军老师、市区教科研专家张娜老师、唐林倚老师莅临指导,通过课堂展示、课题研究情况汇报、论文交流和专家点评四个环节开展交流和研讨。历城中学校长李娟、校长助理陈文俊和全体历史老师参与研讨,区级学科带头人谢学德老师主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全体参与人员观摩了由历城中学历史教师顾莉敏执教的汇报展示课《明朝的对外关系》。顾老师在本节课中以中国航海博物馆的藏品《布施锡兰山佛寺碑》为教学主线,运用多则原始史料串起整节课的教学,通过对郑和与戚继光两位著名历史人物的生平、重要经历与贡献以及后人的评价,引导学生共同探讨英雄与时势的辩证关系,并自觉融入核心价值观,升华了对中国历史上的和平主义、家国情怀以及疆域安全的认识。同时顾老师选择将AI技术与历史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使本堂课亮点纷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课题交流汇报环节,课题负责人谢学德老师首先就整个课题研究情况进行了汇报。谢老师从为什么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组建研究团队和带领团队成员开展问卷调查、进行文献研究、教学素材的搜集与整理以及课堂案例实践等过程,比较详尽地阐述了课题研究情况。尤其是有关概念的界定、历史人物的筛选以及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和课题反思,得到与会老师和专家的充分肯定。

随后,课题组四位老师依次分享了自己的论文(案例)成果。

李寅滢老师以《涵养家国情怀与历史人物教学的实践》为主题介绍了其课例《新文化运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成果,提出历史教学需要关注人物,使历史教学更有温度,以达成价值观的融入,在关注历史人物命运的同时,彰显历史的使命与价值。

陆海霞老师则以《创设历史情境,提升历史认知,激发学生情感》为题,就“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线索阐述了创设历史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指出将情感教育渗透于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以启动学生的情绪,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也是历史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杨红波老师介绍了初中历史课融入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包括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以及多样化教学方法。

顾莉敏老师从利用校外场馆资源的角度以《中国共产党诞生》一课为例提出充分利用历史场馆线上及线下资源,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的授课新形式,达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最后,三位专家针对此次课题交流展示分别从学科和教科研角度进行点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周月军老师指出该课题的研究在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适切有效,具体落实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对新教材中历史人物的教学有借鉴和推广意义;同时提出建议: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历史人物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课程,进一步扩大研究力量和充实更多的实践案例。

唐林倚老师和张娜博士从教科研角度对课题和汇报展示课做了不同侧面的评价。

唐老师肯定了该课的许多亮点,如课题设计新颖独特、课堂教学流畅、学生反响热烈。同时也提出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历史史实与史料实证之间的有效达成,历史人物细节与价值观的融入的方法选择等。

张娜博士认为历史人物教学的关键在于历史情境的创设以及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本课题对于学生本身的历史学习和兴趣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报告内容则指出在提出问题的立意和报告的布局结构上可以有所调整,针对部分板块的内容和标题进行适当补充和修改等意见。

通过此次区级课题交流展示活动,让课题组的老师们对如何进一步完善课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与思考,同时确立了新的研究方向,对推进持续的研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们将根据这些指导性意见不断优化,累积共识,争取呈现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