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紫茜

随着全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演唱会、音乐节、舞剧、儿童剧等多样化演出品类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文化娱乐需求,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同时,各地政府纷纷出台利好政策,推动演出经济与旅游、餐饮等产业深度融合,为市场注入新活力。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在政策引领和多元化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演出市场将呈现更加繁荣的发展态势。

演出市场持续升温

品类与形式愈加多元

近日,各大演唱会等活动火热开演。这不仅为乐迷带来一场场精彩的视听盛宴,也映射出全国演出市场持续升温的喜人景象。记者了解到,自年初以来,全国演出市场势头向好。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1.90万场,与2023年同比增长72.71%;票房收入108亿元,与2023年同比增长116.87%;观演人数3886.99万人次,与2023年同比增长77.88%。

记者看到,除了传统的演唱会、音乐节,舞剧、儿童剧等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点燃了广大消费者的观演热情。这些多样化的演出品类满足了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也为市场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诸如沉浸式演出等新兴演艺模式不断涌现,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演体验。他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剧情的发展,与演员进行互动,这种全新的观演方式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来自河南的“90后”王先生表示,“‘五一’假期,我观看了行进式实景夜游演艺《洹溯·大邑商》,演出以洹河夜游为基础,运用灯光秀、喷泉、冰屏、仿生无人机、声光电等技术,并结合戏剧、舞蹈等方式,全方位还原了殷商时期的历史文化,感觉非常震撼。”

“观演+逛吃”模式提振消费活力

记者看到,除了演出内容融入更多技术元素和展现形式外,“观演+逛吃”的模式也逐渐成为新消费热点。这种模式促进了演出与旅游、餐饮、交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更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何志武认为,演出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其经济效益不仅体现在门票收入上,也延伸至与之紧密相关的新场景消费收入。如一场演唱会,不仅吸引了众多歌迷前来观看,更通过巨大的人流量带动旅游、住宿、餐饮以及荧光棒、手牌、荧光发箍、荧光手环、彩色脸贴、文化衫、玩具等应援产品销售热潮。

来自北京的张女士是凤凰传奇的“铁杆粉丝”,她告诉记者,“每次看演唱会,我都会提前一两天到达演出城市,这样既可以避开客流高峰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也能有更多的时间游览当地景点。看完演出后,我还会逛逛附近的夜市,品尝特色小吃,享受惬意时光。”

记者了解到,2024年周杰伦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杭州站,共举办四天。尽管包含两个工作日,且周末两天还受到降雨影响,但仍刷新了杭州地区演唱会观演人数纪录。相关数据显示,四场演唱会共聚集场内外50万名观众,直接带动杭州文旅消费13.16亿元。据悉,演唱会举办期间,杭州全市接待外地游客472.2万人次,日均118.05万人,创四月以来的最高纪录。此外,凤凰传奇“吉祥如意”2024演唱会常州站,两天累计超过7万歌迷入场观演,带动交通、住宿、餐饮等消费约3亿元。

政策引领 推动演出经济发展

“演出市场及其所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繁荣并非偶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逻辑和动因。”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演出市场作为文化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投入。另一方面,伴随演出形式的创新和演出质量的提升,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当前,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演出市场的繁荣对于本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相继出台多重利好政策鼓励和引导演出经济的发展。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发布的《关于促进文体娱乐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鼓励传统剧场、主题公园、园区街区、文化文物单位、商业综合体等活化空间利用、丰富演出业态,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打造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创新性驻场演出或体验场景。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文旅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指出,加快文艺演出院线建设,整合剧场和剧目资源,促进优质演艺资源共建共享。支持在景区景点开展驻场旅游演艺、流动性文艺演出、沉浸式演艺活动、非遗技艺展演。引导专业艺术团体与旅游企业合作,培育推广10个代表性精品旅游演艺项目。建设一批旅游演艺小镇、旅游演艺集聚区,建设西安中国演艺之都,引导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业态健康发展,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等业态。

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深分析师高东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政策的支持下,为演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基于当前的趋势和政策环境,未来演出市场的发展状况将呈现规模扩大、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数字化和智能化趋势明显、产业链条完善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