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身医学这门学科是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真正落地的一门学科。我们不光要发现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还要为患者提供解决问题的手段,真正将医学模式的转化落到实处,造福我国居民的心身健康。”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身医学科袁勇贵教授如是说。为进一步了解心身医学的研究热点、发展现状、分会建设、未来挑战等,本刊特邀袁勇贵教授进行经验分享。

袁勇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勇贵

发挥心身医学的优势 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幸福感

“面对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慢性病高发、看病难等社会现状,我们应当发挥心身医学的优势作用,从整体健康的角度去治疗患者,提高广大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幸福感。”袁勇贵教授解释道,在临床上随着人口老龄化以及生命的延长,慢性病越来越多,而慢性病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密切。心身医学可以更好地帮助慢性病患者提高生活质量,使其心身健康,改善原发病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患者用药。

同时,心身医学不光是改善了患者的问题,还能解决很多的疑难杂症,同时还能改善看病难的问题。在临床上可能有1/3的患者都属于心身疾病的患者,如果治好了这部分患者,则门诊患者人数可能会大大减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另外,心身医学还可以缓解医患关系。因为心身医学的医生掌握了相关的心身医学知识,了解患者可能的心理社会因素,就会针对性地去避免一些矛盾、纠纷,可以更好地塑造和谐的社会。

聚焦心身医学的研究热点 切实解决重点人群的心身问题

在袁勇贵教授看来,目前我国的心身医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躯体伴发的情绪问题:很多患者就诊的时候,可能不会直接说自己是来看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的,一般会说自己身体不舒服。但是医生也查不出问题来,做检查也没有异常。

2. 关键人群的抑郁症和焦虑症的问题:比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群、孕产妇,以及高风险人群,如媒体记者、高管、医务人员等高压人群。

3. 慢性病患者的心身问题:慢性病患者基数大,长期患病,可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心身问题,需要去更多地去帮助和解决这些心身问题。

4. 慢性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了解了发病机制就能有针对性地去预防,就可能让这种慢性病不再发生或者延缓发生。

5.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损害及其影响:不只是要关注老年痴呆或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还要关注这类患者身边的陪护者,他们的心理压力也很大,也有各种各样的心身问题需要解决。

积极开展特色活动 全面推动学科发展

在袁勇贵主任委员的带领下,分会组织了多种特色活动,发展如火如荼,委员情绪高涨饱满,进一步推动了分会发展和学科建设。

1. 举办高分文献解读活动:这个活动是分会在2023年发起的,全年开展了6期,每一期都会选取几篇国际上发表的与心身医学密切相关的高分文献,通过博士解读、专家点评的模式来展示心身医学的前沿进展。2024年,分会将活动的模式进行了优化调整,侧重选取国内专家发表在国际刊物上的重要文献,先邀请作者对文献进行解读,然后再邀请专家来点评,这样的模式可能会对年轻的学者有更多的启发。

2. 举办网络查房活动:这个活动也是分会在2023年发起的,以所有的委员单位为主体,非委员的单位经过推荐也可以参与。活动邀请了多学科的专家来参与点评,比如湘雅的专家提供病例,协和的、北大的、上海交大的专家做问诊查房,然后再去分析点评。同样的病例聆听不同学科或者不同医院的顶尖专家分析和点评,对临床诊疗很有借鉴意义。

3. 举办心身健康科普脱口秀活动:分会组织专家去做一些解读和演讲,做成类似脱口秀的形式,以更容易被老百姓接受的语言说出来。2022年和2023年分别开展了一次,很多专家特别是年轻专家非常愿意参加。

4. 举办典型病例演讲比赛:个案报道其实是很有难度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10 min或15 min)把一个案例讲出来,不仅要有知识性,还要有很强的严谨性、趣味性、逻辑性。这项活动对年轻医生诊断思维的形成特别有帮助。

5. 创办专业期刊:此前没有心身医学专业的期刊,学科发展和交流受到了很大的限制。2023年7月,分会组织创办了Journal of Clinical and Basic Psychosomatics(《临床与基础心身医学》),这本杂志70%是临床的文章,30%是基础的文章,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好平台,使优秀的文章能够及时发表出来。从创刊到现在,杂志得到了国内外心身医学领域专家的广泛支持和认可,进一步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心身医学不是高大上的,它是服务广大基层民众的一个重要学科”

袁勇贵教授强调,“心身医学不是高大上的,它是服务广大基层民众的一个重要学科。因此,分会通过明确的分工,持续推进了以下几项工作:(1)建立了中国的心身医学分类;(2)制定了中国心身相关专业的规范化诊疗指南;(3)编写了基层医疗机构心身医学的诊疗手册;(4)制定了中国心身医学学科建设的标准。这几项工作齐头并进,全面促进了学科的规范化发展。”

继续教育也是分会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每年都会开展一系列培训活动。2024年的工作重点主要是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心身医学知识的传播和发展,希望更多的基层医务工作者能够掌握心身医学知识,造福基层患者。

科普方面,分会计划组织一系列的心身医学科普图书的出版,包括学科、疾病、年龄、治疗等几个系列,这样老百姓就更容易学到相关的知识,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心身医学领域的发展。分会还会定期投放一些科普文章或者科普图书到各个基层单位,让他们更好地去做宣传、开展科普讲座等。

独立的学科身份 整合的治疗体系

“分会一直在努力,未来希望心身医学能够早日成为一个单独的学科,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科的建设。”袁勇贵教授衷心地希望。他表示,目前心身医学的从业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群组成,一部分人群是专门在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心身医学科工作的医生,另外一部分人群是临床各个专科对心身医学感兴趣的医生。未来如果心身医学单独成为一个学科,设立单独的科室,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代码上有专门的心身医学的代码,将会更好地推动心身医学的相关研究,能够更加系统地去研究发病机制、诊疗方法等。

“另外,未来我们也希望能够建立心身医学的整合治疗体系。除了药物治疗以外,整合物理治疗、心身治疗、康复治疗等多种模式,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心身医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