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似乎正在迎来一个崭新转折点,乌克兰军队的防守从个别阵地的小规模崩溃,正在朝着多个方向的大面积瓦解迈进。当地时间5月19日以来,俄罗斯军队在顿涅茨克、扎波罗热和卢甘斯克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在2天1夜时间里重新夺回罗博季涅、克里希夫卡(Кліщіївка)和比洛戈里夫卡(Білогорівка)三座关键城镇,乌军防守正在变得越来越被动。

(乌军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士兵)

让美西方国家感到不寒而栗的是,俄军进攻行动正在越来越多遵循反卫星侦察策略,这让乌克兰军队依赖的美军侦察系统失去了大部分效用。当前,乌克兰军队在面对俄军进攻时,常常对战场上的俄军调动一无所知、毫无察觉。缺乏信息支援和情报支撑的乌克兰基层部队,未来能否应对更大规模的地面压力,各方都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在哈尔科夫方向的牵制战略,正在越来越多发挥关键性作用。在此之前,俄军在顿涅茨克、卢甘斯克和扎波罗热的攻势遭到各种条件的严重限制,乌克兰军队采取“填线步兵+多层防御阵地”的防守策略,企图与俄军进行常态化、高强度的消耗战,继而通过制造大量杀伤和装备损失,来动摇俄军高层的进攻决心。

(乌军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士兵)

但是,随着乌克兰军队兵力在多次围攻战和守城战中逐渐枯竭,大批精锐部队被乌军调往哈尔科夫方向组织防御,“拆东墙、补西墙”的作法,让乌军在各个方向上看起来都有兵力,但在各个方向又都缺乏足够兵力,甚至在多个战场上都不足以与俄军“一较高下”。

毫无疑问,俄军找到了继续发动凌厉攻势的机会,继而在近期不断扩大控制区范围,改善基层部队的战术位置,为更大规模的地面进攻创造有利条件。总体上来说,俄军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进攻节奏”,逐渐适应了在无人机、卫星侦察、强电磁干扰环境和精确制导弹药密集使用下的“新形态战争”。

(乌军装甲战车分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装甲战车分队)

而且,随着俄罗斯国内征兵系统开始满负荷工作,俄军每月都可以征召大约3万的合同兵进入部队。随着兵力的不断积累,完全能让俄军在今年年底达到“入境参战”人数达到80万人规模,而反观乌克兰军队则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兵力消耗与俄军不成比例,需要防守的战线越来越多,反而让乌克兰军队的精锐作战力量消耗速度翻倍,兵力越来越“捉襟见肘”。

与此同时,我们从当前俄罗斯军队在地面军事行动中的一系列调整和进步,可以发现俄军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对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弊病和问题可以进行迅速且客观的调整。

例如俄军地面部队反侦察对抗策略的提升,远远超出了美军对俄罗斯地面作战和军事部署的判断。自“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军的地面活动都在北约和美军侦察卫星的监控之下,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美西方的“眼睛”,俄罗斯军队之所以无法在乌克兰境内发动大范围穿插作战,一方面是因为俄军自身补给能力的客观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俄军在地面、空中和海上的所有动向都被西方所洞悉,因此,在制信息权上俄军一开始就“略逊一筹”。

(乌军战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战壕)

为了提高部队反侦察能力,特别是提高卫星过顶预警和对抗能力,俄军最近两年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为了防止信息外露,俄军对国内传媒和网络进行了强制性管理,对部队调遣和装备调运进行了大量伪装和对抗部署。此外,为了迷惑美西方国家,俄军在乌克兰哈尔科夫边境地区长期组织军事演习,将一些经过伪装的部队在不同战区内机动,甚至使用大量假目标、假部队来诱导、欺骗美军的侦查、探测和定位作业。

除此之外,俄军对乌克兰军队的“星链”系统实施大规模电磁压制也取得了显著效果,在乌军分散多点部署、分布式指挥的状况下,俄军通过集中优势力量,在作战区域部署周密的电子战压制手段,让乌军通信电台无法正常工作,继而瘫痪整个哈尔科夫北部边境地区以及顿巴斯地区的乌军地面指挥通信联络。

(乌军野战医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军野战医院)

配合对“星链”系统终端的多种反制措施,最大程度使得乌军协同作战受到严重限制,在哈尔科夫方向的战斗中,乌克兰军队的无人机无法回传侦察图像,侦察分队无法与上级联络,各防守部队无法与乌军高层沟通。甚至在部分地区,乌军因为强烈的大范围电子干扰,被迫使用对讲机和前苏联时代使用的TA-57有线野战电话进行通信。

与此同时,俄军还利用多种电子侦察手段,采用无源电线多点测向交叉定位的方式,对乌军无人机控制中心、野战医院、前沿指挥所、通信枢纽、旅级指挥部和战区司令部进行监测定位并立即呼叫空天军轰炸,在局部范围内全面限制了各级乌军的常规电子通信和网络通信,继而让乌军高层不得不放弃集中指挥,无法实施有效的指挥指控和战场协同,这给了俄军进行快速突击的“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