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初,89岁的张学良终于重获自由,曾经的“少帅”也已成为一位步履蹒跚、头发花白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囹圄中度过了半个世纪后,当记者询问张学良一生中最敬佩的人是谁时,他提到了三个人的名字。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

张学良首先提到了毛主席,这位胸怀大略、满腹经纶的一代伟人。张学良一直渴望能到陕北与毛主席会面,但遗憾的是,他一生都没有机会亲自见到毛主席。

张学良对红军长征的壮举深感敬佩,他认为红军在国民党的数次围剿中顽强生存下来,并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这是个近乎不可能的任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感叹,虽然自己在两年内也在中国十四省辗转,但与毛主席相比,自己的领导才能远远不足。连《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埃德加·斯诺都曾建议他去见一见毛主席,因为毛主席的军事策略一流,可以帮助他为父亲报仇,打回东北老家。

在了解了毛主席的思想主张和对日本的作战策略后,张学良也有了联合共产党抗日的想法,这与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

随后,毛主席发布了《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在这份文件中,毛主席明确指出,东北军将枪口对准共产党是在做无价值的牺牲,国难当头,东北军不能做蒋介石的棋子。

蒋介石只信任黄埔出身的军官和身边的亲信,他想借东北军之手打压中共,坐收渔翁之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深刻见解,精准地击中了东北军的痛点,不仅为他们指引了出路,也强调了只有抗日反蒋才能保全他们的实力。

张学良对此深感认同,他真诚地表示:“中共的道路,无疑是当中国处于困境时应该选择的道路。”在西安事变的前夕,毛主席与彭德怀联名给张学良发了一封电报,但由于各种原因,毛主席未能亲自与他见面,而是由周总理接待。

原本张学良与毛主席计划在延安进行会谈,但在向周总理告别后,他就开始努力说服蒋介石接受抗日。见到毛主席一面,是张学良未能实现的愿望。

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的舆论压力日益增大,张学良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共一方面派周总理前往西安,帮助张学良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另一方面毛主席又通过电报与张学良保持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从毛主席的大局观念中获益匪浅,即使被软禁,也能从《沁园春·雪》中感受到毛主席的革命激情和对新中国的期待。

尽管他们从未见过面,但张学良却帮了毛主席一个大忙。1936年,毛主席忙于革命事业,无法照顾在上海流浪的毛岸英兄弟。

组织为了让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保护他们的安全,决定送他们去苏联。然而,组织在上海的处境艰难,没有足够的资源和合适的人选来完成这个任务。

于是,组织成员联系了张学良,只告诉他他们是革命烈士的家属,没有透露他们的真正身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学良并未深入探究这几个孩子的身份,就立即同意帮助共产党。他让手下借机带孩子们出国,并护送他们到莫斯科。

当他得知自己曾帮助过毛岸英兄弟时,他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的第二位令人尊敬的人就是他的父亲张作霖。

张作霖是他的生父,他从小就被张作霖视为掌上明珠。张作霖的高贵地位和无上荣耀,大多源于他的父亲。在张学良眼中,他的父亲张作霖是他最尊敬的人之一。

光绪元年,张作霖出生于奉天海城县北小洼村。他们一家都是农民出身,靠替有钱人养猪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光绪十四年,张有财因赌博丧命,张作霖和二哥为父报仇,误伤人命后逃亡。他做过木匠学徒、卖过烧饼、当过兽医和货郎。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张作霖被清政府招安,成为宋庆的手下。他胆识过人,善于绕后刺探军情,很快被提拔为骑兵哨长。

张学良认为,父亲张作霖擅长骑射,做兽医时就经常和马打交道。他了解马的习性,能随心所欲地控制马的速度和方向。

张作霖也是个枪法精准的战士,能在百步之外射中目标。凭借过人的骑射技艺,他在动荡的时代中,创立了自己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在处理东三省和日本的关系上,张作霖既有妥协的行为,也有抗争的行动。他利用日本的经济援助,推动了东三省的工业发展和自身军备的扩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