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轮椅护旗手 受访者供图(下同)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智 见习记者 王海平 南京报道

小明(化名)是一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10岁小男生,看外表,他和一般孩子没有区别,但在生活行为上,他对外界的一切事物似乎都没有兴趣,永远沉浸在自己的意识里,更不愿意和别人交流,即使是他的父母。

不过,当来到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后,小明对点读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保持了高度注意力,不到一年时间,他已经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

认识字虽然很重要,但对小明这样的孩子来说,能有社会性的互动行为才是核心。

于是,通过对点读笔的改装和升级,现在仁爱学校的老师们也可与小明进行文字交流。尽管交流的深度和频率还有待提升,但这已走出了关键性一步。

和小明拥有的改装“点读笔”类似,在仁爱学校的校园内,肢体障碍的学生小马有自己的电动轮椅,可以独立穿梭;脑瘫学生小吴,有能帮助他的智能机器人协助站起来,更有眼动输入仪帮他晨读。

“爱心、耐心和现代科技,正在助推残疾儿童教育变革,可以实现零拒绝全接纳。”仁爱学校书记、校长范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

前提:让家长放心、安心

仁爱学校不仅仅是一个学校,同时也是苏州工业园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承担园区融合教育推进与指导工作,融合教育与义务教育等一起,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需学生融合教育的高质量实施更需要得到学生家长的理解、认可与支持。提高“校家社”的互动质量和效率,就要在学校与家长之间构建无障碍的交流通道,解答家长关注的一切问题。

一个学校的“点”,如何面对社会这个“面”?这个时候,科技的作用就成为关键。

首先,仁爱学校建设了“新特教智慧服务平台”,整合特教资源、个别化教育、大数据信息等功能,畅通普特融合数字化渠道,实现融合教育管理与数据的紧密衔接,特需学生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因此,这一平台几乎是一个安全开放的构架。

其次,平台对共性问题进行了整合,可快速回答,对个性问题可在正常上班时间给予人工答复,以达到对各类问题的快速解答和精准解答。所以,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上基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文心一言”AI云平台对话互动,可以随时了解融合教育热点问答,查看服务项目清单,提出服务申请。

对教师来说,也可以通过平台的资源中心快速获取相关教学资源,通过教研中心实现跨区域线上教研提升特殊教育知识的运用能力,融合教育课堂的教学能力,推进融合教育普惠优质发展。

在“学籍申请”功能,社会大众可登录上传学籍审批材料。而教育局、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园区特教指导中心有关人士等,可在线查看审批材料,使学籍审批多领域联动得以强化,达到了从“线下跑”向“网上办”、从“分头办”向“协同办”、从“按时办”向“高速办”的转变。

范里认为,过去校家社互动合作,经常面临理念不统一、交流不统筹、资源不对等、过程不留痕等局限,难以实现深度协同育人。

现在看来,学校打造的数字化交流空间,为校家社三方提供常态支撑和专业化指导。

对家长来说,可以通过数字、图文、视频等多模态内容生成,了解到学生一日常规学习养成、每周非传统课程活动、每月仁爱达人秀和年度成长护照等。这促进学校、家长和社区能够全面了解特需学生的成长情况,关注特需学生全生命周期支持,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质量,携手支持特需学生。

“一是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也得不到帮助;二是担心学不到东西,对将来走上社会没有帮助。”一位视障学生的家长对《华夏时报》记者说,现在可以随时掌握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也就很放心很安心。

个性化:与科技随时碰触

义务教育阶段追求的“一生一案”,其实早在仁爱学校的教学实践中早已在尝试。

范里对此解释,特殊学生因为障碍和发展差异,有着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特点,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因此个性化学习和因材施教的需求更显著。

每天早上,仁爱学校都有和其他学校不一样的风景。

仁爱学校的学生每天进入学校,都会看到老师和校长在校门口和他们打招呼。同时,学校可爱的机器人也早早守候在迎接他们,它会唱一首首孩子们喜欢的儿歌,还和他们互动打招呼,让孩子开开心来到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早上上学与机器人互打招呼

走在校园走廊,学生随时可以和“魔镜”(智能语音互动大模型)对话,了解每天的学习生活安排,点播学习资源,与网络互动沟通。实践中,这样的非正式学习,有时比老师在课堂上当面布置取得的效果还要好得多。

对于仁爱学校的各类学生来说,学会与人沟通、与未来沟通比识字等更加重要。所以,使用“魔镜”提供基于个性化的资源库,使其成为学生补偿性学习工具、全天候交互伙伴、百科全书式智能导师。此外,老师通过交互数据的记录,分析学生交互学习情况、学习兴趣方式等,进而不断完善,可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在“适性发展”这一理念指导下,学校除了配备班主任导师,还为学生引入AI智能学伴终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个性化教学,让其成为学生终身学伴与导师。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AI智能学伴根据学生学情,为其量身提供学习支架,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规划一日活动流程。在与AI的互动中,为学生完成数字画像,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需求,成为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的好伙伴、好帮手。

如上文所提到的改装升级版的“点读笔”一样,学校还为各位障碍学生定制了个性化的康复辅具和支持性学习工具。这些工具能够根据学生的残障类型,提供针对性地辅助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例如,肢体与言语障碍的学生利用眼动仪设备自由表达想法,智力障碍学生利用点读笔独立学习字词,肢体障碍学生使用运动智能屏清楚知道自己康复效果的达成,学生使用的这些智能辅具和学习工具让他们潜能得到开发,缺陷得到补偿。

此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社会大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生活学习情景的体验,在组织学生外出综合实践的同时,仁爱学校还借助VR技术构建了多个虚拟情景室,为残疾学生提供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在不同场景中游戏学习、锻炼生活技能、参加职业体验。

这种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亲身参与实践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在虚拟场景下学习

范里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虚拟情景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实践环境,提供及时的结果性评价,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提升能力。

教学:数智转型为学生“画像”

学教评一致,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是仁爱学校的基本功。无论是家长、主管部门亦或教师本身,都需要借助评估精准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然而传统的评估受限于工具、场地、环境等,限制颇多,工作的复杂效能不高。

于是,智慧平台提供了多元评估和多维数据分析,实现对学生发展能力的深度挖掘和科学评价,结果通过图表可视化呈现,形成直观、全面、立体的学生画像。

同时,评估结果具体描绘学生各项优势能力,为学生的科学安置与个性化课程设置提供有力支持和科学指导,清晰刻画学生最近发展区,支持教师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策略及方法。

值得关注的是,相较于普校学习资源,当前网络上的特教课程资源是匮乏的、零散的,也可能是收费的,甚至可能是不科学、不规范的。

范里指出,智慧平台提供了系统的、全面的、科学的、丰富的特教课程资源(包含体育课程、劳动课程、艺术课程、康复课程等)、特教百课资源,可根据学生画像精准推送,供特殊学生及其家长自主选择、个性学习。

这种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基于需要的个性学习,能够赋能学生全面发展。

对老师来说,传统的备课,需要分析教材内容、评估学生学情、设计教学环节、收集教学资源,备课过程繁复,并且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较高要求。

而借助科技和网络的力量资源,智慧平台则提供了备课全程通功能,可智能对接IEP、挂靠课程标准、对接学科核心素养,保障起点精准聚焦;也可智能推荐教学环节、匹配教学资源、关联教学积件,确保支点科学适切;还可智能统计和分析教学目标达成度,实现增长点多元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动升降机帮助脑瘫学生下水做水疗

从实践中,因为有了科技的加持,老师们平均15分钟就能完成一节原先1个小时的备课,还能全面增强教学目标的适配性、设计的科学性、方法的多样性和成效的显著性。

即便是新教师,运用平台也能设计出较成熟的教学设计,实现智慧教学。

经验:让更多特需学校受益

相对而言,仁爱学校因所在地为苏州工业园区,具备更多的资源,能更好着力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这些探索出来的经验,尤其是新特教智慧服务平台,这一基础教育前瞻性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成果,能否被用在更多特殊教育学校?不仅如此,偏远的西部地区师生是否也能用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华夏时报》记者了解,为充分发挥苏州工业园区特殊教育优质资源的辐射作用,仁爱学校通过新教育行动路径,在乡村振兴项目静宁三年帮扶行动计划中,将这一经验传授到甘肃静宁特校。在2024年的4月底—5月初期间,仁爱学校支持的内容得到了落地。

“支持硬件是次要的,关键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仁爱学校教导处主任、苏州工业园区学科带头人顾义寒对《华夏时报》记者解释。

“我们开设了几节研讨课,分享学校适性发展的四能课程、四步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大家交流非常充分。”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一级教师张群超说。

令仁爱学校综合处副主任张紫航老师惊讶的是,静宁特校的老师们交流非常认真、上手特别快,短短几天时间就掌握了智慧平台的使用,包括了学生出勤智能化管理、教研智能评估应用等等功能。

“据静宁特校的老师们反映,通过智慧平台,让数字跑路,减少老师的忙碌;让人工智能助力,减少老师的茫然;用现代科技支撑,减少老师的盲目。”苏州特教园丁奖获得者唐妍告诉记者。

范里认为,数字时代浪潮下,现代科技发展消弭数字鸿沟,在扩优提质、共享发展、新优质学校建设等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赋能。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