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每个人都在为了生活和梦想而努力奋斗。

然而,对于残疾人来说,这样的奋斗往往伴随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他们不仅要面对身体的不便,还要面对社会的偏见和歧视。在这样的逆境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坚韧和智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就业创业故事;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关心、关爱着残疾人,为残疾人提供就业平台,让他们找到人生中那道属于自己的光。

不成功有千万个借口,而成功只需要一个理由!看完这些人的故事,你还会说“我不行”吗?

1980年出生在永胜县程海镇的祝艳,三岁时不幸患上了小儿麻痹,导致下肢瘫痪。在父母的鼓励和帮助下,她一步一步学会了单拐走路。虽然身患残疾,但她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望,1999年,祝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云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7月毕业后,祝艳回到家乡,一直从事与公益相关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5年,祝艳接触到了电商行业,“那几年,身边很多人在淘宝上买东西,我就在想,能不能也在网上卖点永胜的产品,最开始卖的是螺旋藻。但许多在外地的永胜人和来过永胜的外地人跟我留言,问我能不能帮他们买些永胜的特产,我就到处帮他们联系,帮他们代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经过6年的摸索,2021年祝艳决定专注于电商事业,走上了全职电商之路。祝艳告诉读本君,做专职电商这几年,除了缴纳医保、社保和一些生活开支外,每年都会有几万块钱的存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祝艳所开的淘宝店,名叫“云南丽江家乡特产店”,销售的商品主要以永胜当地的农特产品为主,“我店里并不是什么产品都卖,我所卖的产品必须保证品质,所有产品我都要自己尝试,品质可以了才会上商品。”同样身为残疾人的她,在选择商品时优先采购残疾人家庭、困难家庭的产品,这些年一直坚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永胜家乡好物,也通过自己的电商事业传递爱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残疾人群体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先天残疾,更多人是因为后天某些原因而导致残疾。现年50岁的曾学勇,就因双脚股骨头坏死而导致残疾。

曾学勇出生于华坪县新庄乡一个普通农户,家中排行老三,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哥哥有点智障。曾学勇告诉读本君,在他10岁那年,一场大雨冲毁了家里的房屋,让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然而这仅仅是他不幸人生的开始,12岁时双亲离世,姐姐早已远嫁,哥哥因智障被亲戚收养,至此五口之家只剩曾学勇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没有别的选择,只能一边种地,一边读书,当时初中没有毕业,出去打工人家也不会要我。”初中毕业后,他选择了进入社会打工,从学徒到泥水工,通过自己的努力组建了家庭,并育有两子。

正当生活开始逐步好转时,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2016年,曾学勇与妻子离婚,独自抚养两个儿子,更让他无助的是,正当两个儿子需要他时,2021年曾学勇被查出双脚股骨头坏死。“当时,这对我来说就是晴天霹雳,大儿子马上要高考,小儿子也准备小升初,小时候的经历也没有那时艰难,好在两个儿子一直鼓励我,我才坚持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8岁那年,重新振作的曾学勇开始学画画,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他的画就能画得栩栩如生,每一笔每一画都好似在表达他对命运不屈的态度,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曾学勇的大儿子就读于大理大学医学院,小儿子也在读初二,虽然他的身体受限,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自己所作的画和手工艺品挣钱,供两个儿子顺利完成学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宁蒗锦钰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法人卢立瑾,是个肢体四级残疾的残疾人,小时候因跌倒导致右手受伤,受条件限制,没得到及时治疗而致使右手残疾。卢立瑾告诉读本君,在成立合作社之前,她开过一段时间的收割机,但一旦天气变化,右手就会疼痛,就从农机行业里退了出来,并带领四位女同胞成立合作社从事养殖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卢立瑾的合作社对接大理荣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宁蒗县紫玛街道发展了近三百亩的软香米,把本来种植于1700米~1900米海拔的软香米种植到2100米~2200米。因生长周期变长、口感更好且更具特色,受到了市场的欢迎,解决了许多残疾人的就业问题。“我雇了6、7人,都是残疾人,主要以聋哑人为主,他们的工资和正常务工人员是一样的。去年6月,我又组织了能做手工的残疾人开设了一个刺绣团队,有8个人,接到订单后我就将这些活分配给他们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卢立瑾为多名残疾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她还时常鼓励他们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不能只等着别人的帮扶,要相信自己,相信残疾人也可以依靠自己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经常鼓励跟我干活的残疾人,跟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虽然我们身体是残疾了的,但是我们心里应该是有阳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兴君是华坪县中心镇人,李氏家族世世代代都传承着竹编技艺,传到他这一代已是11代。他从小就喜欢竹编,从事建筑工作时,工地上的一些竹编工具都是他编出来的。后来,他患了青光眼晚期,做手术失败导致左眼失明,右眼也受到影响,只能看见10米内的事物,并且手术及后续治疗让他背上了巨额的债务。“一系列的打击让我差点崩溃,那时我把自己关在家里将近半年,整个人都很颓废,还好在家人的陪伴和劝导下,我重新振作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酷爱竹编的李兴君参加了由市残联组织的竹编培训班,并与一同参加培训的5名贫困残疾人,于2017年2月成立了华坪县腾栏残疾人竹编公司。成立之初,公司效益并不好,但不服输的李兴君不断到全国各地学习竹编技艺,52岁时还学习在淘宝、抖音等平台上直播卖竹编制品。在他的坚持努力下,公司的销售额从2018年3万多增长到2023年的360多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坪腾栏残疾人竹编公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兴君教授竹编技艺

从公司成立至今,李兴君一直把帮助残疾人就业作为自己的职责,如今60多名员工中,有40多名残疾人,占到了三分之二,他们来自华坪县各乡(镇)及永胜县和四川省攀枝花市等地。“我们主要以订单批发为主,员工经过培训后足不出户,在家制作竹编产品,按计件获得报酬,这对我们残疾人来说是很方便的,一般一个月能拿到1500元左右,勤快一点的拿到4000多5000的也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兴君的残疾人员工在编竹编

谈及今后的发展,李兴君说:“通过发挥公司民间竹编艺人员工的特长,传承和发扬竹编传统文化,不断扩大生产规模,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自食其力的致富之路。”

记者手记

通过采访,我看到了从小身患残疾却依旧乐观向上、在奋斗中闯出自己一片天地的独立女性祝艳;一生坎坷但从不妥协,年近半百才自学画画,想用画作供两个儿子完成学业的曾学勇;自力更生,创业后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的卢立瑾、李兴君……除了他们,还有许许多多的残疾人朋友,他们不等、靠、要,用自己有限的能力和无限的意志力,发挥着“不可能”的能力。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人同样能行。

他们的故事,对我们这些四肢健全的人而言,是一种启示:哪怕他们身有残疾,依然能笑对人生,努力拼搏,在逆境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力量,成为生活的强者。所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说“我不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