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千古流传的诗意

与黑大校园的静谧相遇

便仿佛打开了一扇

通往古典与现代交融的神奇之门

让我们一同探寻

那隐匿于黑大校园深处的《诗经》植物

感受那跨越千年的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风和日暖,娇艳的桃花在徐徐微风里盛开。“桃花色最艳,故以取喻女子。”诗句以桃花的粉红娇嫩比喻新娘的娇羞之态,以桃花的盛放比喻新娘的鲜活动人,人与桃花两相辉映,春日美景美不胜收。这位美丽的女子不仅仅容颜姣好,还有着善良的品行,将来的家庭会和谐昌盛,生生不息。这些明丽的桃花穿过时光的缝隙,洒落在黑大主楼、B区宿舍、家属区……恰似一片片粉色的云霞点缀着校园各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桃子的果肉清津味甘,桃仁能够用以药膳,桃枝可以作为药用,桃树可谓一身宝。桃花的花期时间较短,一般20天左右花朵就会凋谢。你是否与校园里的桃花打卡拍照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 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经·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芣苢,现在多叫它“车前草”,部分地区也叫它“磕头草”,因为拉扯它茎上的细丝,能让它的叶片蜷曲起来,状若作揖,是很多朋友小时候的玩具之一,芣苢的植株很小,你可以在黑大的树下、花坛边、草丛里和它邂逅。《周南·芣苢》这首诗歌描绘了当时的妇女们采摘芣苢的欢快场面,因此诗篇也很好理解。“薄言”是语助词,无实意。“掇”和“捋”都有采摘的意思,而尤为传神的是“袺”和“襭”二字,它们是扎起衣服兜东西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采集者采了很多芣苢,满载而归的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要采集芣苢呢?有人说是采来当野菜吃的,芣苢的嫩叶,是可以食用的。闻一多先生则认为,这些妇女采集芣苢,是为了帮助怀孕。因为芣苢多籽,正如《周南·螽斯》借多子的螽斯来祝福新婚夫妻多子多福,芣苢这样多籽的植物,也被认为是有助于生育的。事实上,芣苢并没有这样的奇效,而是有着清热解毒的功效。不管她们采摘芣苢的目的为何,诗中人们边劳作边歌唱的欢乐场面,便足以感染今天的人们了,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人们的快乐是如此的简单、纯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 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经·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早在3000年前的《诗经》时代,人们就能在《卫风·伯兮》中找到萱草的身影“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萱草又名为谖草,谖就是遗忘的意思。所以萱草又叫做忘忧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的女主人公送爱人出征后,被孤独、痛苦和思念缠绕着,无心梳妆。如何才能排遣这忧愁?她想到了传说中的忘忧草,“谖草”(又名萱草),想种在房屋的北面,想念远方的他想得心痛时,好随时吃下。魂牵梦绕思君回,心病难治意难通!因此,萱草最初是“忘忧草”的代名词。萱草以其俊秀美丽、清秀宜人的外观和独特的气质风姿,使观者赏心悦目而忘忧解愁。萱草还在后来的历史长河中酝酿出了丰厚的象征意蕴:一是忘忧,二是宜男,三是代指母亲。它在黑大联通广场周围可见。萱草作为忘记烦忧的文化符号,影响深远,延续至今,希望所有黑大学子见过萱草后,都能忘却烦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清)徐鼎《毛诗名物图说》 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桃花灼灼映春晖

芣苢青青缀绿衣

萱草摇曳传心语

黑大园中诗意栖

桃花之艳 芣苢之纯 萱草之雅

皆在黑大这片沃土上绽放生机

我们与这些植物相遇

仿佛也与千年前的诗人

有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愿每一位驻足的学子

都能在这里寻觅到

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希望

愿我们都能像这些植物一样

无论风雨

都保持着那份独特的美丽与坚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 | 温明月 白雲霄 刘悦

摄影 | 张好

排版 | 张鹏宇

统筹 | 王樱瑾

责任编辑 | 张笑雷 王思聪

审校 | 肖博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