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地产洗牌,还在继续。

这一个月发生了太多的事,东原地产和雅居乐等民企相继暴雷、老牌房企中南建设和世茂退市、“517”史诗级楼市新政出台......

各种消息一波接着一波传来。

前不久,又一家民营房企——弘阳地产公告债务违约了。

5月20日,弘阳地产发布公告,预计无法支付有关公司旗下2.1亿美元债“REDSUN 7.3 05/21/24”应付本金及利息,将触发违约事件。

去年市场仍处于低位调整期,销售端未见明显起色,今年更是惨淡,前4月百强房企业绩同比下降44.9%。

如今民营房企因资金链问题暴雷,已经是常态化事件。

但最近几家房企的集中暴雷,还是让人不禁担心,是不是新一轮的暴雷潮要来了?

01

再次债务违约

这已经不是弘阳地产第一次暴雷了。

在这次债务违约之前,早在2022年8月,弘阳地产就首次宣告违约,正式暴雷了。

之后也有债务无法兑付的情况,直到今年2月,弘阳地产就因多次债务违约而遭清盘呈请。

不过弘阳没有彻底躺平,还是努力了一把。

5月10日由弘阳集团担保的2.75亿美元的优先票据重组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已获93.8%的现有重组债务持有人签订或同意重组支持协议。

还没喘上几口气,又一轮债务来临。

在10天后的5月20日晚,弘阳地产宣布预计无法支付2.1亿美元债“REDSUN 7.3 05/21/24”的利息与本金,此举将构成该票据以及其他美元票据的违约事件。

本次违约涉及的票据发行于2021年5月,债券余额2.1亿美元,票息7.3%,应于2024年5月21日到期,到期后将从港交所退市。

而弘阳地产当前存续中资美元债共计6只,存续金额累计达17.4亿美元,均已出现违约。

02

财务状况恶化

令人惋惜的是,虽然自去年开始就陆续出台了不少政策,但显然房地产市场整体的销售端疲软还是对其财务状况产生了影响。

截止2023年末,弘阳地产总资产为749.06亿元,总负债600.8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0.21%。

现金余额27.5亿元,短期债务172亿元,现金短债比仅为0.16,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达75.9%,净负债率为126.1%,三道红线全部踩线,变为红档。

流动性问题急需解决,而弘阳的收入来源却一直在下降。

2023年弘阳地产合约销售金额218.3亿元,同比下降37.99%,营业收入为197.9亿元,同比下降1.1%;今年前4个月累计合约销售金额为33.79亿元,同比减少64.44%。

在这种情况下,弘阳地产暂停了拿地动作。

去年一年都没有在土拍市场参与拿地,目前总土储还有约1084.39万平方米,预计还能再撑三四年。

03

千亿梦想破灭

弘阳地产也曾有过意气风发的时候。

作为南京本土房企,曾经的弘阳地产只深耕南京市场,但在整个房地产行业都在冲击规模的狂热氛围下,创始人曾焕沙也坐不住了。

2017年底,曾焕沙高喊“2020年弘阳销售额要过千亿”。为了实现千亿目标,弘阳开启了疯狂挖人+扩张模式。

在拿地方面,2018年到2020年三年时间大手笔拿了超130块地,且大部分土地均为高溢价购得,开始了全国化战略布局。

人才引进方面也不逊色,弘阳陆续请来了大批明星职业经理人,其中不乏知名房企高管,期望助力弘阳跨进千亿队列。

2018年7月,弘阳地产在香港上市。在弘阳地产上市之后,弘阳集团把总部搬到了上海的虹桥商务区,想要大展鸿图。

2018-2021年,弘阳地产实现合约销售金额分别为473.4亿元、651.5亿元、865亿元、872.2亿元,看上去离千亿目标近在咫尺。

然而事情并不向预想的未来发展,首先是这个明星高管团队仅仅合作了一年多便分崩离析,他们最终都陆续离开了弘阳,只留下一个尚未完成的千亿目标。

2020年11月张良辞任非执行董事,2021年初何捷辞任弘阳地产执行董事、行政总裁,2021年2月,蒋达强辞任非执行董事。

蒋达强辞任后,弘阳地产宣布,其所空缺出来的职位交由董事会主席曾焕沙之子曾俊凯接替。

二代也开始按照预期规划接班,儿子曾俊凯将接班地产公司和物业公司,女儿曾子熙则主管弘阳商业板块。

因市场发展而崛起,也因市场衰退而落幕。

2022年,在地产行业下行后,弘阳败走上海,将总部迁回南京,首次宣告暴雷,那年的年销售金额降至352.02亿元。

三年多的时间,从偏居一隅,到势头凶猛,再到债务违约,弘阳的千亿梦想随着时代浪潮的变迁而破灭。

04

民企仍在苦撑

自2021年以来,房地产行业陷入债务困境,已经出现了几次集中暴雷潮

以恒大倒下为信号,众多民企纷纷选择躺平,开启境外债务重组,只剩下几家还在苦苦支撑。

直到近期,还在坚持未暴雷的民企也陆续开始歇菜了,选择官宣债务违约。

一边是房企暴雷声不断,一边是房地产救市政策出台不停。

如今政策进入宽松期,然而却并不能立马就能展现出效果,最终实现效果如何,我们仍未可知。

目前民企的资金流动性问题依然突出,修复市场对行业的信任工作也任重道远。

如果不能加快复苏市场的速度,民企有可能难以撑过这个过渡期,只怕下一轮暴雷潮将至。

民营房企,接下来拼的是谁能最先撑到脱离苦海。

关于今天的分享,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