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波去医院看病,遇到当时的副总理贺龙。得知曲波在第一机械部上班,贺龙忙问:“你认识《林海雪原》的作者吗?”曲波一愣:“我就是!”
《林海雪原》是一部经典的红色小说,一经发表就备受欢迎,还被翻译成多种外文,也被改编成电视剧、电影和京剧等艺术形式,让人们记住了书中的战斗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很多人都清楚这部小说的内容,但却对其背后的创作历程和作者的个人经历了解不多,而这些是我们理解这部作品的基础。
那么,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谁?什么样的人生经历让他得以创作出这部经典佳作?
这部经典小说的作者是曲波,1923年出生于山东,家庭条件并不好,属于典型的贫农家庭,而他自己也在私塾读过五年半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停止读书后,小小年纪的他只能在家跟着父亲干农活,后来他又抓住机会进入了八路军胶东公学。
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参加了八路军,跟着部队到处作战。抗战胜利后,他又跟着部队去了东北,进行剿匪战斗,而这段经历成了他日后创作小说的素材。
当时,他率领部队进入林海雪原,任务是剿灭国民党在牡丹江地区的残匪。在这些匪徒中,最棘手的就是被称为“座山雕”的匪徒,因为他不仅精明狡诈,所在据点也易守难攻。
由于剿匪行动陷入了困境,战友杨子荣主动提出了深入敌营的计划,也就是由他假扮土匪,打入“座山雕”所在的威虎山并取得他的信任,然后与外围的战友们里应外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过计划后,他认为可行,就同意了。混进匪帮后,杨子荣凭借着自身的聪明才智,与埋伏好的战友们一起活捉了匪徒们。
然而,这样一位英雄后来却在追剿土匪的战斗中牺牲了,那时他才三十岁。为了纪念杨子荣,战友们为他举行了烈士追悼大会。
虽然战友杨子荣牺牲了,但曲波一直记得他的英雄事迹,并把他写进了《林海雪原》。他能创作出这部作品也与他自己的战斗经历息息相关,否则也写不出惊心动魄的战斗过程。
在身负剿匪任务期间,他率军打了几十次仗,基本肃清了当地的匪徒。成功剿匪后,他自己也受伤了,后来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地方,担任党委书记等职务。
1955年,由于他反对单位学习苏联的“一长制”,结果被要求写检查。在写检查期间,他经常想到自己当初那段剿匪的往事。
很快,他就行动起来,准备写林海剿匪,其中包含了他和战友们的经历,已经去世的战友直接使用真名。创作小说的事情,他只告诉了妻子刘波,因为他实在没有创作经验。
刘波非常支持他,空闲时间还帮丈夫誊抄文稿,装订已完成的部分。经过长时间的写作,他终于完成了初稿。人民文学出版社对这篇小说非常满意,愿意出版它。
1957年,《林海雪原》终于出版了,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也引起了高层的注意,就连副总理贺龙也知道了这部小说,两人还在医院碰过面。
在得知他就是作者本人后,副总理贺龙非常激动。由此可见,他的这部小说在当时的影响力之大。
如此大的成功并没有改变他的生活,他还是继续工作,继续创作,一直到2002年去世。
参考文献
①曲波与《林海雪原》_慕津锋
②曲波在齐齐哈尔创作《林海雪原》的前前后后_王作东
③他,就是“203”——与曲波及其成名作《林海雪原》相关的老照片_潘洪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