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3月,重获自由的张学良和妻子赵一荻登上了从台湾飞往美国的飞机,开启了自己的赴美探亲之旅。两个月后,开国将领吕正操搭乘民航飞机也启程前往美国。

在美国纽约,张学良和吕正操碰面了。在吕正操还未加入共产党时,张学良可是他的老领导,这是他们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的再次相见。现在,一切都已是沧海桑田,两位耄耋老人颇为感慨。

为了避免给张学良先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吕正操临时改变了原定行程来避开媒体的追踪,于当日上午直接到张学良下榻处登门拜访。

数十年未见,两位故交的身份已完全不同,但是却有很多话题要聊。在一周的时间里,他们进行了三次会晤,对各个方面展开深入交流。在回顾了自己精彩却不无遗憾的人生后,张学良道出了自己此生最大的憾事

张学良一生中最为遗憾的事情是什么?

一、站在历史的风口浪尖

“九·一八事变”之后,面对日本关东军的蓄意挑衅和侵略,张学良奉行国民党政府制定的不抵抗政策,放弃自父辈开始就苦心经营的东北地区,退至关内。这遭致了全国人民的声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军撤出关外)

之后,侵华日军步步紧逼,逐渐蚕食了中国华北等地,而在此期间,蒋介石却一直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对红军予以重兵围剿。

在此民族危亡时刻,张学良作为中国人和中国军人的良知被唤醒。他在临潼扣押了前来督促东北军及陕军剿灭红军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在中共及民主人士等多方斡旋之下,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之后,张学良不顾个人安危坚决要求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蒋介石在离开西安前也允诺其“汉卿,我保证你的平安”。但是一到南京,蒋介石就变卦了。

到达南京后,国民政府及蒋介石开始为如何处置张学良一事棘手。

此事当时在国民党内部引起了巨大纷争。回到南京当天,蒋介石就召见冯玉祥等人商榷此事。

孙科表示“此时正用得不可因大喜而奖赏,不可因一怒而惩罚人之古语。张之叛逆应交军法严办,如罪已定后可设法减等,若以为他的良心发现便不闻不问,全国人民视政府如何?国际上视我国如何呢?”

宋子文也表示应先予以军法处置而后设法减免特赦,于是在国民党高层中广泛认可了以审判方式处置张学良的方案。基于此,张学良即将面临的审判及审判后的结局便更加牵动人心。

程潜认为应该在审判后立即释放张学良,但是孙科、冯玉祥等人则提出坚决反对此种做法。

最终,军法处置结果为“审判张学良十五年徒刑,褫夺公权五年,蒋先生即请求予以特赦,经国府决定对于本刑予以特赦,褫夺公权如故。如是,张欲目前西返指挥军队实不可能。”

之所以有此判决结果,王世杰道出了其中隐情。原本国民政府拟定在判决之后,仍令张学良返回陕西处理军务,但是他却在判决后公然宣称要“革南京政府之命”,只效忠蒋委员长一人。

张学良之所以有如此过激言论,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认为国民政府中有一部人亲日分子。

因此,张学良虽已被特赦但仍被羁留南京“严加管束”。自此,等待张学良的便是遥遥无期的囚禁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与张学良)

在随后的全民抗战时期,张学良曾多次提出要为国效力领兵上前线抗日,但是蒋介石均予以拒绝。

而原来自己手下的东北军也被蒋介石强令改编,分散遣往各抗日战场。抗战结束之后,已是“光杆司令”对国民党毫无威胁的张学良认定自己即将获得自由

但是事与愿违,蒋介石并没有释放他的意思。

直至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张学良被带到了台湾,自此离开了中国大陆,此生再也没有踏上这片深爱的国土。

蒋介石去世后,很多人认为此时会有转机,张学良似乎看到了一丝重回自由的曙光,

但是令他失望的是,蒋介石在临终前特意嘱咐继任的蒋经国“此龙中虎,不可放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夫妇与蒋经国)

张学良特意就此事询问蒋经国,当他得知蒋介石临终时的交代后,如遇晴天霹雳般。重新燃起的希望彻底破灭了,他绝望了。

直到很多年后,蒋经国也去世了,在多方努力之下,已是90岁高龄的他才被放了出来

时光荏苒,一晃五十多年就这样过去了。他曾不无遗憾地表示,自己的一生只有24至36岁。

24岁他在父亲被日军炸死在皇姑屯后被迫接手东北军,而36岁时他意气风发,决定在抗日战场上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以报国恨家仇。时过境迁,他已垂垂老矣

其实,在张学良被扣押的第一时间,中共方面就曾想方设法营救,但是当时国共刚刚就共同抗日达成共识,为了顾全大局,中共只能通过和平手段解决此事。

但是蒋介石已经铁了心要将这个“叛将”羁押到底。

张学良被扣留南京后,周恩来就一直为稳定东北军全体将士而四处奔走,面对中央军随时可能发起的围攻,中央决定一旦双方开战,红军必与东北军一道共同抗击蒋介石嫡系部队。

这个决定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冒险和艰难的,因为就当时红军与东北军的实力来说,根本不足以对抗强大的国民党中央军。

抗战胜利前后,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赴国民政府战时陪都重庆展开和平谈判。

期间,在谈到人民自由权利时,他表示坚决拥护蒋介石提出的四项承诺,同时表示“有些事情当然要有步骤,但放人这件事立即可做。”

他说张学良在9年前挽救了国家与民族的命运,使中华民族空前团结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要是将张学良先生放了,那必是举国欢庆的好事,但是蒋介石并没有动摇将张学良关押到底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参加重庆谈判)

蒋介石退居台湾后,周恩来等人认为,在此蒋介石悔恨恼怒之时,大陆方面不能过于直白地赞誉和关怀张学良,这样会刺痛他敏感的神经,从而做出对张学良不利的举动。

因为中共领导人深知,自从西安事变以来蒋介石就对张学良恨之入骨,杨虎城将军全家被杀就是明证。

基于此缘由,周恩来曾多次嘱咐有关部门,在涉及到张学良的宣传和报道中要把握分寸,这样才能保证张学良的安全。

但是,周总理对张学良的关心并没就此中止,他想方设法四处打听张学良的近况,并托在台湾的朋友设法保护张学良

1975年12月20日,已是弥留之际的周恩来将负责对台事务的罗青长叫到病房,特意嘱咐他“不能忘记台湾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晚年时会见田中角荣)

二、弃暗投明终成名将

蒋介石在有惊无险地回到南京后,就对东北军怀恨在心。他将这支军队称为“叛军”,而东北军将领们自然就成了“叛逆”,尤其是曾支持张学良发动兵谏的王以哲等人,更是憎恶到了极点。

当时蒋介石认为东北军只效忠张学良一人,一旦张学良不在,那东北军并不能为他所用,也不能让他们团结为一体,以防被王以哲等东北军将领所用。

于是,蒋介石将东北军各部全部调离陕西,派他们分别驻防冀、豫、皖、苏等地,已达到分割同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