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个非常遥远的词汇,谈起宇宙、星际、太空可能想到的就是未知、危险,但危与机并存,为了搜寻、利用更多的资源,我们对于宇宙探索的步伐从未停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7年美国阿波罗11号第一次登月,到现在各国都开启探索太空新时代,越来越多的太空新知识也终于得以科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探索宇宙奥秘,追寻科学真理

上世纪末,我国正式确定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计划。

所谓“三步走”战略简单来说就是先后完成三大项与载人航天有关的任务。在“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实施下,我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势头一片向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11月,万千国民的注视下,神州一号飞船发射成功,以此为良好的开端,此后几年间,神州二号、神州三号、神州四号……都相继成功发射并圆满完成了航空任务。

4月28号,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与神州十八号顺利完成交接任务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三人也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月30日下午16时56分,三人的返回舱成功着陆,搜救小队也及时发现目标并立即对三人开展健康监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州十七号载人飞船于2023年10月26日发射成功,2024年4月30日才返回,三名宇航员在太空足足待了187天。

随着汤洪波三人的顺利返航,网上也是一片祥和景象,众多网友纷纷感叹国家实力强盛、宇航员们无私伟大,但也有一些“唱反调”的声音夹杂其中,引起了众人的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国内宇航员都是被抬着出来,而美国早在四十多年前宇航员就已经做到了自己走出舱门,是不是因为我国航天技术水平不如国外?”

而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透过表面看问题,眼见不一定为实

要想回答上述问题,我们就要了解太空生活和地表生活最大的不同究竟在何处。

当然,答案也是十分简单,那便是地心引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空中没有重力,宇航员在太空中会处于长时间的漂浮状态,就连睡觉都需要外力将自己固定到墙面上才能得以实现。

而在这种环境中,人体的血液流速、骨骼的密度、身体的反应力、肌肉状态等等都会受到程度不一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国外某位宇航员说过的那样,他在太空生活了三个星期,回到地面后会发现自己长高了两厘米,而这两厘米过段时间又会缩回去。

这就是因为受到了不同重力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类比一下落差比较大的过山车,当短时间内从较高点落到低处时,大多人都会有种身体跟不上脑子的感觉,就如网友所说“身体在前面飞、魂在后面追”,宇航员从外空返回地球也会有这种类似感觉,只不过要比我们坐过山车严重的多罢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宇航员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与多种因素有关,在太空这种孤立无援且陌生的环境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致命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就算是宇航员们都成功顺利返航,其身体内部也可能患有一些后遗症。

在众多可能的后遗症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骨质疏松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体长时间处于失重的环境中时,会自发的调整内在去适应环境,这也就直接使成骨细胞的活性受到了影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将宇航员们从返回舱中抬出来并不是我们技术不如人的原因,而是因为出于对宇航员的尊重和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位成功的宇航员都离不开国家耗费的大量心血、个人付出的万般努力,为了以示尊重、更为了保护他们的健康,在执行完太空任务后将其从返回舱内抬出来都是十分有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需要考虑在内,那就是时间

美国当年的宇航员不过在太空待了1天,而我们的宇航员是在太空待了187天,他们的身体习惯度、损害度都是无法比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一定要探索太空?

自从美国进入航天时代起,我国对航天的探索步伐就没有停止过,也有人疑惑我们为何一定要执着于虚无的苍穹之外,但其实,我们有不得不这样做的理由。

事实上,探索外空是与其他国家进行的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似展现的是航空航天的技术,实际上更是我们的综合国力,是我们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

1998年时,以美国、俄罗斯、日本为首的16个国家联合起来建造了一个国际空间站,是当时全球航天领域中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水平最高的合作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紧跟时代潮流,我国自然也想加入,却被美国以沃尔夫条款为由拒绝了我们的申请。

这种明晃晃排斥的行为并没有打消我们攻克航天难题的决心,反而激起了我们的雄心壮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没人领路,那就自己单干;既然没有空间站,那就自己建造。

此后十几年里,我们一直苦心钻研,直到2022年,独属于中国的空间站全面建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短期来看,安全、军事等与探索太空都密不可分,通信的应用、导航的使用、新兴武器的开发等相关技术都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生物学、气象学、天体运行、物理等相关领域也都能太空这个全新环境摩擦出科学的火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长期来看,资源枯竭、世界末日、陨石撞地球等看似荒谬的问题也都需要通过探索太空来实现未雨绸缪。

总之,探索太空是必然之行。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我国的空间站的大小还远不如国际空间站,我们的空间站仅能容纳三人,而国际空间站已经能够容纳六人,其内里的设备配置也难以比肩。

但我国空间站建设方兴未艾,空间站的扩建、新技术的研发等也都在日程之上,相信假以时日,我们的水平必将超过国际空间站,成为空间站建设的又一个“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