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迷人星空、巍峨雪山、壮美山谷、茂密森林、青青草原、成群牛羊……随着热播剧《我的阿勒泰》火热收官,剧中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让这座北疆小城迅速火爆全网。阿勒泰草原上“治愈系”的画面和故事犹如初夏微风,让观众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然而,阿勒泰的美,远不止有美景。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

“这剧对我的眼睛很友好!”“简直是阿勒泰宣传片”“太美了,八集根本不够看,每一帧都是壁纸”……从弹幕和留言的好评里不难看出这部剧的受欢迎程度。

阿勒泰地处阿尔泰山南麓,准噶尔盆地北缘,被称作“金山银水”。“金山”就是阿尔泰山,绵延两千多公里,因山中蕴藏黄金而得名;“银水”是贯通全境的额尔齐斯河,它也是中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辖一市六县,地广人稀。拥有3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分别是喀纳斯、可可托海和白沙湖。还有10多个4A级旅游景区,如乌伦古湖、草原石城等。旅游资源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6月4日,百万阿勒泰羊转场文化旅游节转场仪式在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沙尔布拉克转场文化旅游小镇举行。(图片来自中新社)

一般而言,新疆最适合出游的时节是每年的6-8月,而随着《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当地旅游旺季也提前到来。

携程数据显示,自5月7日电视剧开播至今,平台上阿勒泰的搜索热度的月环比增长1倍,阿勒泰地区的度假产品预订量月环比增长超370%。飞猪平台上的阿勒泰旅游搜索热度大增超5倍,飞往阿勒泰的机票预订量周环比增长超50%,租车预订量周环比增长近1倍。

同程旅行平台上,电视剧开播后的一周,“阿勒泰”搜索热度上涨了562%,“阿勒泰”词条飙升至同程旅行小程序搜索热度前十名。与此同时“新疆”整体搜索热度上涨了323%。

一系列数据不难看出人们对于这片“人间净土”的向往。

这里曾是欧亚文明交流的节点

然而,阿勒泰所拥有的远不止美景。

吉木乃县通天花岗岩洞穴遗址的发现,将阿勒泰地区人类活动痕迹的历史拉回至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这也是目前考古发现新疆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存。大量勒瓦娄哇技术生产的石核石片,佐证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曾是欧亚大陆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3日,在新疆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的“海水稻”种植基地,工作人员驾驶着插秧机,抢抓农时进行“海水稻”播种工作。(图片来自中新社)

此外,这里还出土了最早的小麦,根据碳十四测年显示,距今已有5200余年。至此之后,小麦通过欧亚草原通道传递到蒙古高原,再凭借北方文化带进入黄河中下游农耕文明区域。

这一场接力传递,让小麦在中国生根发芽,成为最重要的粮食来源之一。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农业的出现,使得人类终于不再单依靠自然的赏赐而生存。一万年前,出现了那个最早将种子埋在土壤并且第二年重复操作的史前人类。因为这勇敢的举动,于农业,于人类,于文明,又往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阿勒泰还曾发现众多形貌各异的石雕像。其中有雕刻以鹿、鸟等动物形象的条形石块,也有的就镌刻为人形,屹立在草原之上。从发现之初,学者们就对它们十分好奇,将它们称为“鹿石”和“石人”。从蒙古高原一直到里海草原,这些草原石柱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从年代上说,二者都是起源于距今三四千年前的青铜、铁器时代,“鹿石”止于铁器时代,“石人”则沿用到13世纪末乃至更晚。

人类滑雪历史源起于此地

岩石在远古时代就不断被人类作为工具使用,或是劳动工具,或是日常用品。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绘画材料。千万年前,古人们就已经学会在岩石上发布自己的动态“朋友圈”,他们选取适合刻凿的岩石器型,在一块心仪的岩壁上进行刻画。

而正是这样,在文字诞生以前,原始人类最早的“文献”向我们证明了人类滑雪历史源起这片山河雪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6年12月,新疆阿勒泰山深处的禾木村,当地牧民怀抱古老毛皮滑雪板,围着敖包举行祭祀仪式。(中新社资料图片)

环阿尔泰山分布着大量史前岩画,素有“千里岩画长廊”之美誉。在阿尔泰山南的新疆阿勒泰市敦德布拉克河谷东侧坡面巨石洞穴里,发现呈滑雪状的多个人物进行狩猎的独特彩绘岩画,被称为滑雪狩猎彩绘岩画。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显示,它的绘制时间约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一两万年或更早。

2006年,经过专业研究考证,单兆鉴等中国专家联合发布《阿勒泰宣言》,宣告“人类滑雪从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起源”。2015年,经过中外专家实地考察和论证,18个国家几十位专家学者共同用中、英两种语言发布《2015阿勒泰宣言》,正式宣告,阿勒泰是“人类滑雪起源地”,并将每年1月16日定为“人类滑雪起源地纪念日”。

雪山、河流、湖泊、草原,阿勒泰正以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民俗,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热爱生活的人们。

准备好了吗?出发,去阿勒泰吧!

综合国是直通车、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道中华”微信公众号等

编辑:周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