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读过三国史的朋友都知道,蜀国国相诸葛亮因急于匡扶汉室而频频挥师北伐,却因遇到老谋深算、旗鼓相当的司马懿而鲜有斩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殁之后,司马懿完全可以抓住蜀国政权动荡不安这样的好时机,加快发动进攻以便将蜀汉版图尽快收入囊中

然而司马懿并没有这么做,有生之年再也没有攻打蜀国,这确实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诸葛亮去世后,后主刘禅听信佞臣之言,蜀国奸臣当道,杨仪等人还闹出了内讧。

虽然在朝野之外尚有能将姜维统领大军,保护蜀国的安全,可蜀汉连年出兵征战,国库和实力多有损耗,内忧夹杂着外患,的的确确是蜀汉最为虚弱的一个时期。

司马懿既然是一个军事家,自然是谋略过人、惯于高瞻远瞩,后人在评议司马懿之时,常常将司马懿与曹操进行比较,甚至还认为司马懿与曹操同属一类人——既对权力心怀叵测又善于掩饰真实性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此看来,内敛冷静的司马懿没有选择趁蜀国力微之时发兵,“放过”蜀汉自然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

进攻蜀汉之战不是不可以打,而是没有必要立刻去打

其实,在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数次交战之中,我们很容易就看得出来,司马懿并不愿意与诸葛亮两军对峙。

诸葛亮的军事谋略闻名天下,且那时诸葛亮继承刘备的遗命,怀揣着早日匡扶蜀国汉室的想法,出兵的攻势是很猛的。

司马懿在诸葛亮那里吃过亏,知道诸葛亮用兵出神入化、颇难对付,一不小心恐怕就会兵败被俘,司马懿可不愿意落到那样的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诸葛亮死后,他的精神力量仍然在蜀国军队中存在着,难保此时进攻蜀国不会遭致蜀军的拼死抵抗。

熟知三国史的人都知道,司马懿之志不在于领兵打仗、建功立业,而是胸怀天下,想要伺机颠覆朝廷、执掌政权。

他赋予自己的使命是成为大权在握的王者,并不甘于成为一辈子任人驱使的所谓“贤臣良将”,也就更不愿意战死在两军阵前了。

曹魏王室其实早就开始忌惮智谋过人、还可能怀有野心的司马懿。

当年魏王曹操发现司马懿“鹰视狼顾”的特点之后,就开始对他心生忌惮,还一再暗中嘱咐自己的后辈儿孙,一定要对司马懿及其家族多加留意、小心防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不让司马懿拥兵自重,曹家的几代帝王均不敢将大宗兵权完全放心地交给司马懿,怕手握重兵之后的司马懿成为威胁曹家江山的祸患。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还是没有进攻蜀国,就是怕引起魏王曹叡的猜忌

司马懿掌兵多年,在军中的声望越来越显赫,曹叡不免猜忌司马懿,怕他真的夺走自己的江山。

可那时的魏室已然将才无几,曹叡不得已之中才把军权交予司马懿,只要战事一结束,曹叡立刻就收回司马懿手中的兵权,不给司马懿篡权的机会和可能

司马懿对曹叡的想法心知肚明,他知道为什么每次自己试图向蜀军发起进攻之时都会被曹叡出言阻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曹叡就是希望司马懿与蜀军势均力敌,有了敌人的制衡司马懿就不会想着叛变夺权,也就不太可能一股独大、兴兵威胁魏室皇权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深深地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因此摸清魏王意图的他屡次三番地假意出兵,专等曹叡前来劝止之时再退兵,表现出极大的忠心,成功地麻痹了魏王曹叡

诸葛亮死后,蜀国的国力已经和当初没法相提并论了,但蜀国的地形优势尚存。

蜀国与魏国的交界地带绝大部分都是山区,在山里行军非常困难,蜀地又阴湿多雨,此前曹军每次进攻蜀地之时,时常遇上下雨天,湿滑不堪的山路让军队更加难以疾行,总之就是施展不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蜀将魏延早已在汉中地区经营多时,已然倚仗山体的优势将汉中打造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可以说是易守而难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