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苏联和德国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以后,双方便开始各自拿地盘了。简单来说,就是哥俩结拜成了异姓兄弟,开始瓜分欧洲地盘。

  • 1941年6月之前,德国已经拿下了波兰部分土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地,还收编了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作为小弟。
  • 苏联这边也不遑多让,拿下了波兰部分土地、芬兰部分土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罗马尼亚的部分土地,足有46万平方公里,一举恢复了沙皇巅峰时代在欧洲地区的大部分地盘。

苏联后来将这里称之为东方战线。啥意思呢?就是为了防备德军进攻,从而刻意打造的缓冲地。按照斯大林的计划,以后苏德之间的战争,就在东方战线这片地盘里打了,绝不会打到苏联核心地带的。

结果我们知道,1941年6月,德国启动“巴巴罗萨计划”,突然对苏联发起进攻。仅仅3个月时间,就将东方战线给击溃了,同时将战线向前推进了500公里,一直延伸到了莫斯科、列宁格勒等核心地区。

很明显,斯大林所构筑的东方战线,一战击溃,跟没啥准备一样。即便如此,还是有俄国学者提出,苏联当时也曾经制定了一个叫“大雷雨计划”的战略计划,主要针对目标就是德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雷雨计划,其实就是巴巴罗萨计划的反向操作。

当时德国一直在攻打英国,他们本打算解决完英国,扫除了西部的压力以后,集中精力对苏联发起进攻。

结果英国人的头是真硬啊,怎么轰炸都没让他们屈服。海军、空军都不能征服这个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苏联人认为,德国不可能放弃进攻西线,转而进攻东方的苏联。为啥?因为德军不愿看到腹背受敌的局面。

万一德军在攻打苏联的时候,英军在背后偷袭,这不是完了?

基于这个理论,苏联战略家们,也提出了一个反向思维的操作办法。既然德军最害怕腹背受敌,为什么不主动给他们制造一个腹背受敌?

也就是说,当德军集中精力进攻英国时,如果苏联出一支奇兵猛攻德国后方,那德军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为此,苏联统帅部,在1941年3月,曾详细地制定过大雷雨计划,甚至将时间确定在了6月12日,后来因为准备不充分,不断向后推迟。

而且作战部署都给了出来。

苏军派一支军队切断德国和巴尔干半岛之间的联系,同时另一支军队从波罗的海三国出兵,包抄德军。随后这两路大军联合主力苏军,一同以优势兵力对付德军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雷雨计划,大概率是众多战争演练中的一份计划。

若干年来,针对大雷雨计划的争论,从来只有真假之分。

认为这事儿千真万确的人,有一个很清楚的判断,他们认为斯大林的野心,并不比小胡子小多少。他完全有野心吞并东欧大部分地盘,继而吃掉中欧和西欧,完成欧洲的统一。

认为这事儿不可能的人,则觉得斯大林在应对德军突击时,显得十分仓促,搞得好像完全没准备好的样子。这种状态,能主动进攻德军?想啥呢?

不管咋说吧,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还真不能言之凿凿地说哪一方完全是错的。

不过我认为,应该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苏联应该制定过这个计划,但这只是统帅部制定的若干战略计划中的一个。

什么时间实施,其实是随便写了一个。在没有准备充分之前,苏联是绝对不会轻易执行这一计划的。如果这么来看,似乎就合理很多了。

  • 首先,苏联的确制定过这个计划,才会让后世学者翻阅到相关资料,从而将“大雷雨计划”公诸于世。
  • 其次,大雷雨计划,只是众多战略计划中的一个。统帅部没事儿就会做很多战争演练,把各种国家当成假想敌,制定出这么一个计划来,实在是太正常了。大概率肯定还有攻入日本本土的计划。只不过该计划过分吸引人,所以被特地拎了出来。
  • 再者,大雷雨计划的执行时间,其实是随便填的。我相信如果有原件的话,时间应该就是1941年6月12日。然而这一天苏军什么都没干,因此好事者随便找了个“准备不充分,因此推迟”的理由糊弄过去了。其实这就足以证明这份计划的时间,是随便写的,毕竟只是战争演练而已。

如果这么看这个问题,那一切就能解释得通了。好事者将其特别拎出来,绝对有博人眼球的目的。毕竟小胡子提出了“巴巴罗萨计划”,和他一样霸气的斯大林,不能没有相应的计划啊,要不面子上挂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雷雨计划当时并不具备执行的条件。

光看这份计划,或许大家热血沸腾,原来斯大林差点就能反客为主,变被动为主动,甚至于差点成为了欧洲的秦始皇。

其实我们从现实角度来看,就知道这份计划有多不靠谱了。

第一,苏联在1937年到1938年,正在进行清洗活动。

这段时间里,至少有70万人遭到处决,其中包括3位元帅、15名集团军司令和副司令、60名军长、136名师长。总计有3万名有实战经验的优秀指挥官丧生。

在苏俄建立的过程中,他们立下过汗马功劳,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战争经验。这是什么概念?这些身经百战的将领都被处理了,苏军指挥官出现了严重缺口。

想要培养新一批指挥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苏联不会傻到在这种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对亢奋中的德军动手的。

第二,苏联当时的工业水平远逊于德国。

这可不是瞎说,而是有事实依据的。虽说1938年以前,苏联完成了两次五年计划,工业产值占据世界的17.6%,位列欧洲第一。但是1939年,由于斯大林防线修筑完成,内需工程严重缩减,因此苏联的功业产值在不断下降。

再加上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波兰部分地区、荷兰、法国以后,工业产量陡升,一下占据了全世界的20%左右。足足是当时苏联的2倍。单纯看钢产量就能知道,德国在战前钢产量达到了3200万吨,而苏联只有1800万吨。

数量比不过也就算了,质量还比不了。斯大林盲目寻求产量,却忽视了工业产品的质量,因此造出来的东西质量参差不齐。反观德国当时吸纳了一大批优秀的工业国家的技术和机械后,工业产品的品质,也远胜苏联。

你说苏联拿什么跟德国一较高下?在工业产量和质量没赶上德国之前,苏联是不敢贸然动手的。即便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实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东方战线一战击溃。

这是最明显的一个地方。当时斯大林为了防备德军攻打苏联,特地在东方战线上驻扎了190万苏军,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时苏联一共有570万军队,其中110万部署在远东,防止日军北上。东方战线背后,还分别部署了45万人和55万人的预备队,再加上那190万苏军,足有290万人部署在苏德边境。

因此,苏联的机动部队,其实只剩下了170万人马。要知苏联的地盘太大了,需要防守的地方太多了,这些人再分散到各地,那还剩个啥?

既然苏军如此重视东方战线,那一定准备十分充分吧?事实偏偏打脸了,仅仅3个星期,这290万大军便全线崩溃了,压根就看不出半点有准备的样子,白瞎了这么多人了。

连防守都没准备好,还谈什么进攻?如果真有进攻德国的计划,我想,这些苏军的表现不会这么拉胯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大林并没有预料到德军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发起进攻。

这或许是比较合理的解释,斯大林一直认为,德军没有解决英国这个心腹大患之前,绝不会贸然对苏联动手。毕竟在德国面前,苏联一直都是个庞然大物。

苏联拥有深不可测的战略纵深,而且还有冰天雪地作为天然屏障,再加上闻名在外的战斗民族加持,斯大林觉得,德国没理由这个时候对自己下手。

反向思维来看,当时德军正处于无敌于天下的状态,兵锋正盛,苏联干嘛要触这个眉头?因此苏联短期内也不会有主动进攻德国的计划。

没想到,小胡子这家伙不按套路出牌啊!人家的思维压根就不是正常人的思维,他似乎压根就不怕两线作战腹背受敌,贸然对苏联发起了进攻,直接把斯大林给打懵了,你上哪儿说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