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 “晓敏青春说 ” → 点击右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想家卢梭说,世界上有三种教育方式最无用: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讲道理排第一,也是最最无用的教育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讲道理的父母

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没人喜欢被说教,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排斥父母“讲道理”。

原本可能并没有那么抵触,但往往父母一讲道理,就偏偏要对着干了。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都为孩子拖拉不写作业感到头疼,而大多数人的解决方法,都是说教:不断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孩子必须完成所有作业才能做其他的事情。

父母的理念无可厚非:孩子已经长大了,应该能明事理了,耐心和他讲,他能听进去。

可尝试下来才发现,孩子根本不吃这一套。

事实上,孩子并不是不明白道理,而是当父母过度强调道理或者采用一种权威的、命令式的沟通方式时,孩子会感觉自己的自主性和个性被忽视,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抵抗情绪。

这个时候,即便孩子知道学习很重要,也还是会选择故意拖延或是拒绝写作业。

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兴趣和选择被剥夺了,所以要通过反抗来表达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的,还有穿衣打扮。

父母从场合、天气等因素考虑,经常会用一大堆看似充分的理由说教孩子。

孩子很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你让他多穿点他偏少穿,你让他把头发剪短他偏留长。

这都是对父母沟通方式的一种反抗,表达自己的独立性、选择权和控制感。

孩子出现这种“应激反应”,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因为被说教,意味着被否定。

而当孩子不被认可,不被看见的时候,他的内心能量就会变得很低很低。

即便父母自认为说得多有道理,孩子也一点都听不进去,只会想逃避、抵触、摆烂……

  • 你说别玩手机我偏要玩;

  • 你说抓紧写作业我偏不写;

  • 你说不好好读书没前途我偏不信……

到最后,父母会发现,自己尽心尽力付出了那么多,孩子却与自己的初衷“背道而驰”……

为什么会这样?

我的孩子怎么了?

我究竟该怎么办?

困惑感与无力感,接踵而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不讲道理

孩子才会更优秀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73855定律”。

在人们进行语言交流的时候:

  • 55%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传达的,如手势、表情、肢体语言、仪态等等;

  • 38%的信息是通过听觉传达,如说话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等;

  • 剩下只有7%来自纯粹的语言表达。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一味地和孩子讲大道理,他最多只能吸收7%

典型的出力不讨好。

想要和孩子形成有效沟通,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管住嘴巴,千万不要急着输出。

而当你放下焦虑,不再急着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你会发现,问题反而能更妥善地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孩子只能从自己出发看世界。

父母与其站在自己的角度说教,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引导他把事情处理好。

比如孩子没考好,如果你一味说教,说孩子不用心不努力,说孩子不懂得体谅父母……

非但不能激发他的学习动力,反而会让他觉得学习是为父母而学,因而变得更加反感、抵触、没有动力。

但如果你能引导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并且让他自己对结果负责,那么反而会激发起孩子的主观能动性

正面管教中有句话说得特别好: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只有当父母放下高高在上的说教,给予孩子尊重和认同,孩子才能获得自信,变得越来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母做好这些事

是留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即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所以,聪明的家长不会频繁地和孩子讲道理,而是会做好这些事,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1、以身作则,身教大于言传

孩子更倾向于效仿父母的行为,而非仅仅听从口头上的建议。

因此,讲道理,不如做榜样。

比如,我们若是希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比起反复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不如自己拿起书本,沉浸在阅读中,更能激发孩子对读书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少说“但是”,多说“而且”

“但是”意味着否定,刚夸完孩子,来一句“但是”,鼓励的话全都白讲了。

可以试着多用“而且”来进行递进,既有鼓励,又有期待。

比如,孩子语文考得不错,但数学没考好。

不要说:这次语文很好,但是数学还要加把劲。

应该说:这次(不但)语文很好,(而且)学习劲头也很足,只要保持下去,相信拿下数学也不是难事!

3、给予选择权,培养自主性

当你觉得必须要讲道理的时候,可以讲,但也要允许孩子不愿听

不要觉得自己是父母,讲的话就是绝对真理,孩子必须要服从。

只有给予孩子选择权,才能培养他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才能让他学会自己承担结果。

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灌输的过程,而是点燃火焰。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一定是用爱让孩子对生活永葆热情,而不是早早就冷了他的心。

如果您的孩子进入青春期,

出现厌学、抑郁、沉迷手机等问题,

可以和我们的老师聊一聊,

我们会第一时间帮您解答困惑~

和老师详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