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星标不错过每天的见面

回复666邀请你加入阅读交流群

本文共计3497字,预计阅读9分钟。

你好哇,我是林小西。

随着读书量的增多,让我在某些时刻产生了一个顿悟——

就是关于读书这件事,我忽然发现,我之前的很多做法,都是不太对的。

在最开始读书的时候,我每天阅读3-5个小时,几乎全天都耗在书里。

但是后来,我每天只有1个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反而感觉收获比之前更大。

究其原因,可能是在某一个节点,忽然顿悟了读书的重点应该是什么。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曾经陷入过的读书误区有哪些,又是如何去改变的。

也希望我的这些经验,帮助大家避免误区,更加愉悦地读书、进步和成长。

01.

误区1:贪快。

因为喜欢读书,我加了很多书友圈子。

今天看这个人读完了某本书,明天看到另一个人读完了另一本书……

比较之间,就产生了焦虑感:怎么办这本书我还没读?怎么办那本书太好了我还没开始看?……

另一方面,我也想通过快速阅读,让自己更快地成长起来。

总觉得自己读得越快,知道的东西也越多,便能够更快地成长。

所以很容易就陷入追逐快速的流水式阅读中。

在我的阅读书架上,有一个分组,名称叫作「学会阅读」。

里面的书大都是讲快速阅读方法的,比如如何速读、跳读等。

这个阶段的我,会天然地认为读书越快效率越高,读得越多就越厉害。

不自觉地成了一个“眼睛扫视文字”的阅读机器。

所以即便我每天阅读3-5个小时,但仍然感觉读了很多书什么也没有记住。

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发生切实的改变,这使我越发焦虑了。

后来,我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一个观点,帮我破除了这个误区。

他在《 》中这样说到:

我认为“阅读速度”是个伪概念,在我眼里,只有“理解速度”。

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这个解释让我醍醐灌顶——如果不理解,或理解不深,读得再快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开始放弃“速读”的执念,主动降低阅读速度,实践他提倡的“只字不差”的阅读模式。

当然,有些书如果用“只字不差”的阅读模式,确实会感觉枯燥乏味。

弗朗西斯·培根说曾经说:

有些书可以浅尝辄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的书是要咀嚼与消化的。

所以,我们在选择一本书的时候,可以主动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书?

周岭先生在《 》中提到一个“三匹配原则”

意思就是:选择那些“需求、兴趣、难度”都刚好在你舒适区边缘的书。

如果一本书是你感兴趣的,又能够解决你当前最迫切的问题,同时易读不烧脑,那你读完之后一定会非常愉悦。

同时集齐“需求、兴趣和难度”三个要素,只要它们都在你的舒适区边缘,那这本书对你来说一定是本好书。

这样的书,可以从头到尾只字不差地去读,你的收获一定也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误区2:贪多。

俗话说:贪多嚼不烂。

其实这一点,和误区1贪快很相似。

一方面,读得越快,单位时间内你所能读的书当然就越多。

这也是周岭先生在《》中提到的,我们的大脑天性之一:急于求成

凡事都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另一方面,就是我之前在《》里面提到的:

贪多,容易陷入“松鼠模式”

什么是松鼠模式?

就像松鼠为过冬做准备,一颗一颗搜集松子的过程,也就是只有输入,缺少加工和输出。

这样做会造成信息的囤积。

这种收藏、收藏、收藏的方式,L先生新书《》中将其称为:松鼠模式。

读了很多书,报了很多课,但只是把它们存在笔记里,从来不去思考或行动。

时间长了,笔记本确实越来越厚,但你从中真正获取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改变了吗?

事实可能是:并没有。

《知识的错觉》一书中,作者史蒂文·斯洛曼提出一个概念: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

解释性深度错觉(ioED)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知识量,自以为掌握了许多常识,

但实际上,我们真正知道的、懂得的、了解的,可能远远低于自己的想象。

这和松鼠模式有什么关系呢?

在生活中,可能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干货,这种收藏的行为,会欺骗我们的大脑:看!我是在学习!这个知识我懂了!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容易让人养成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只要我收藏了,我就会了”的错误认知。

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将碎片化知识“囤积”起来,却可能从来没有真正利用过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误区3:读完就忘。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读书的当下,对书本内容有很多感悟。

但是为了快速读完一本书,任凭灵感和感悟溜走,没有及时记录下来。

最后虽然一本书画了很多笔记,但是读完之后,马上就将其扔在一边,换下一本书了。

我读书的习惯也是这样,读的时候划线标记了很多地方,读完之后统一将它们导出到笔记中。

然后呢?

然后就让它们在笔记里吃灰了……

我们总觉得,只要自己每天坚持阅读,就会有所成长。

但是却忘了,如果只是一味地输入、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输出,那么这条循环就是不完整的,更谈不上让自己有所收获和成长。

事实上,对于成长来说,阅读还有更快的心法,那就是盯着“改变”去阅读。

也就是周岭先生在《》中谈到的“成长权重比”。

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即相比起阅读,阅读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

只有紧紧盯着改变量这个关键指标,读书才真正有效果。

如果只是抱着“我要读完一本书”的心态去阅读,会很容易把“持有”当作“拥有”,把阅读的行为,当成学习的效果。

而真正的学习和成长,都是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但凡你愿意盯着“改变量”去阅读,即使你读的书很少,你的成长也会非常快。

这也是为什么我目前每天只阅读1个小时左右,因为我更多的关注是在“改变量”这个指标上。

那么,如何只盯着“改变量”去阅读呢?

《精进》的作者采铜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我看一本书绝不会期待它从头至尾都能启发我、对我有用,我只是想,如果这本书里面有一个小点,两个小点对我有用的,这本书就是好书

我把从不同书上找到的各种有价值的碎片记录下来,再汇总在一起,就可能建立我自己的体系。

《》的作者周岭先生的读书方法也是如此:

先通读一本书,读完后将它放在一边“晾”上几天(通常间隔一周左右),然后在合上书的情况下问自己“现在还能想起什么?”

如果此时还能想起,说明这个知识点一定是真正触动自己的,这样的知识点不用多,哪怕只有一两个都非常珍贵。

之后,再围绕这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去关联、去实践,直到自己的生活真正发生改变。

你可能会认为一本书只记住或做到一个知识点太少了。

其实不然。

如果你每个月只读一本书,每本书都让自己发生一点改变,那么一年下来就会有12个改变点。

每年积累12个,5年之后,你将会与那些不读书或每年读100本而没有发生改变的人产生天壤之别。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会把所学融入到身体里面,可以随时提取并终身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误区4:尽信书。

这一点,是我从逆熵增者的朋友圈看到的,刚好解决了我当前的一个困惑。

我就是一直读书、但总觉得自己没什么成长和变化,所以经常会产生是不是自己方法不对的疑问。

有一天我看到逆熵增者的朋友圈:

如果要学习如何快速成长,除了看书,还要观察周围的优秀之人,

看看这些人是如何做事的,有什么独到之处,是如何学习的,都在学习什么,

学习方法有没有不同于自己的地方,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这些优秀之人就是一本本值得研读的书。

书本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真实的生活也是。

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值得花时间琢磨,他们是一种新的智慧源泉。

当下我就想清楚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周围的人、事、物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比如:

逆熵增者持续700天每天阅读3小时,坚持日更700+天,每日早起、运动、理财、复盘……

号主绳系累计500+天每天4:00早起,阅读、运动、写作,日更公众号;

以及还有很多号主每天写作2-3000字,坚持日更公众号。

这也是为什么这个月开始,我每天的阅读时常缩短至1个小时。

我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学习他人的经验、用来思考、写作、日更公众号。

模仿那些比自己厉害的人,如何去思考、学习和行动。

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坚定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写在后面

以上就是我最近读书想明白的4条道理,也是逐渐意识到并走出的读书误区。

如今的我,当然还在坚持每天读书,但是不会再过度焦虑。

不会只盯着读书的数量,而是紧盯着读书的质量:

自己有多少收获、有多少思考、有多少成长、有多少改变……

不会标榜和炫耀自己每个月读完多少本书,而是一本好书反复阅读、咀嚼和消化。

充分利用自己过往的读书笔记,深度思考和付诸行动,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

真正地将一本书为我所用。

与大家共勉~

参考资料:

1.《》李笑来

2.《》周岭

【常驻小尾巴】

小西建立了一个知识星球-林小西运营帮,带着大家一起从0到1,365天做成能变现的公众号。

和大家一起探寻精神自由之路,期待志同道合的你扫码加入!

• End •

者简介:

林小西,一个坚信长期主义的终身成长者。

2022年开始觉醒,大量阅读大量输出。

践行用生命影响生命,通过自律和行动获得自己想要的富足人生!

今天是日更公众号的第317/300 天。

如果你也热爱读书写作,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一起交流学习。

长按识别加我好友

我能提供:

1.电子书:微信回复“111”(免费)

2.交流群:微信回复“666”(39.9元)

3.微咨询:高效阅读写作、自媒体运营(199元/小时)

4.共读营:每月一期,可预约报名(88元/期)

5.运营帮:林小西带你做成能变现的公众号(365元/年)

6.成长群:高质量社群,和1800+人学习成长(499元/年)

「 一个温和的公众号 」

星标我不错过每天的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