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9时57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将他的生命定格在了七十八岁。

面对总理的逝世,全中国沉浸在悲痛中。中央决定为总理举办隆重的追悼会,将其定于1976年1月15日,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

然而就在追悼会即将开始的时候,负责追悼会事宜的汪东兴忽然通知,追悼会推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的追悼会是如何举行的?当天发生了什么?今天就一起走进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事。

少年周总理

1898年,周总理出生在江苏淮安。

周总理的家世称得上书香门第,周总理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都是师爷。

家庭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藏书,也使得周总理从小就爱学习、爱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周总理出生于这样传统的封建家庭中,但他的思想并没有受到限制。

周总理熟知大家庭中有一些不好的旧思想、旧例数,周总理对此很是不满,甚至是深恶痛绝。

1910年,12岁的周总理进入奉天的小学堂学习。辛亥革命后,他马上剪掉了辫子。

1913年,周总理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也就是在这里,周总理的思想更为成熟,同时也展现出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远大抱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他的学校经常举行作文大赛,周总理写作基本都是才如泉涌,一气呵成,还获得过全校的第一名。

南开中学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学校里的氛围也十分开放。

周总理在这期间读了很多世界名著,比如西方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民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等,这样的书籍打开了周总理的视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来天津之后,更加看到了此时中华民族的黑暗遭遇。

中华民国虽然已经成立,但是革命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军阀阶级窃取,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且帝国主义对我们的侵略也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的野心越来越明显。

忧国忧民的周总理更加苦闷,他走上街头参加学生起义活动,并且提出自己的救国道路—这就是仅仅17岁的周总理写出的著名文章《海军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文章中,周总理论述海军的强弱与国家的强盛有重要的关系,重视海军就是国家强盛的表现。

这是周总理从很多国家的发展历程中,总结出来的规律。

文章同时对我国甲午海战的失败进行分析,指出国家的海军与陆军要共同发展。

周总理从我们的实践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对中国当时的发展指明了经验,具有警钟与借鉴意义,是早期周总理对于国家摆脱任人宰割的初步探索。

事实证明,周总理对于中国强盛的探索从没有停止过,并且一生为之鞠躬尽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