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丨西部君

高校跨区域办学、建分校,曾经是一个潮流。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等,都是其中比较成功的代表。

甚至,还出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录取分数线超过校本部的罕见一幕。

不过,现在大学开分校,正在按下“暂停键”。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新的高校迁移模式。受此影响,大学和区域版图,都在经历新的重塑。

01

日前,成都青白江区相关方面在回应网友,关于四川师范大学青白江校区建设进度时明确答复:

川师青白江校区项目因政策原因,校方暂未获得省上批复。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6月,四川师范大学青白江校区项目举行了奠基仪式。

原本,该校区计划入驻八个应用型学院,成为四川师范大学继狮子山校区、成龙校区、遂宁校区之后的又一个校区。

现在来看,这一计划显然是落空了。

无独有偶,华中师大鄂州梁子湖校区、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莱西校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校区等国内多所高校的分校,近年来都传出叫停、延期等消息。

这并非巧合。

202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就明确,严控高校异地办学。

这被视为是给高校异地办学按下了“暂停键”。

曾几何时,高校异地办学蔚然成风。

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4月底,全国共有53所“双一流”建设高校进行了异地办学,共设立了166个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生院、分校区等)。

其中39所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14所为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占总数的93%,成为主力军。

这种办学模式,一方面使得很多高校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弥补了一些地方高教资源不足的尴尬。

如有学者统计,高校异地办学机构以东部沿海,尤其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5省居多。

其中,深圳、苏州、青岛、珠海4个城市,成为最大赢家。

可以看出,这些城市本身的高教资源存在短板,但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快,对人才有了更多需要,也有经济实力去招揽高校。

这算是高校和地方的共赢。

但是,如今,各方面的情况在发生变化。

一是,随着人口形势的变化,未来一些高校甚至将面临招生缺口,对新校区的需求将减弱。

二是,遏制东部经济强市对于中西部高教资源的“虹吸”,防止中西部和东北高校资源继续“孔雀东南飞”。

典型如兰州大学,虽然福建莆田市以新医科为核心建立兰州大学国际校区的做法最终未能获批,但坊间还是调侃:“兰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大”。

三是,随着地产开发走向低谷,指望大学建新校区带动新区发展的可能性,也越来越低了。

所以,新的政策风向下,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甚至关停了青岛、深圳等地异地建设的研究生院。

02

可以说,大学跨省开分校,以及一些高教洼地指望通过跨省引入分校来弥补本地教育资源不足的操作,空间已越来越小。

但是,两种新的动态值得注意,那就是高校整体搬迁和都市圈内部“流动”,正在升温。

这方面,一批北京高校向雄安的疏解就是典型代表。

根据安排,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这四所北京“双一流”高校,都将疏解到雄安,并且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划重点:全部搬迁完毕,而不是开设分校。

此外,一些省会高校向都市圈城市搬迁的现象也引发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在武汉都市圈,今年4月,武汉工贸职业学院新校区在孝感大悟开工建设,项目一期计划今年9月建成开学,届时该校将整体从武汉迁至大悟。

除此之外,还有湖北开放职业学院等6所武汉高校在武汉都市圈内建新校区。

在成都都市圈,四川大学眉山校区,预计2025年建成投用;成都体育学院预计今年7月,全部搬迁至东部新区校区。

在西安都市圈,西安体育学院将整体搬迁至鄠邑校区。

这背后其实契合了两个趋势。

一是,超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也即推进中心城区一些非中心功能的疏解。

比如,之前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就明确:

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基地等功能与设施,以及过度集中的省市级医疗、教育、体育等公共服务资源。

很明显,里面就包括教育。

二是,都市圈发展。

当前,区域竞争已经由单个中心城市的单打独斗,变成了都市圈的整体竞争。

中心城市更好带动周边发展,整体壮大都市圈实力,推动一些高校在都市圈内设置分校,或整体搬迁,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杠杆。

由此也可以说,高校异地搬迁的范围正在缩小,都市圈成为可能性最大的空间。

03

这代表的是一种高校流动方向的“逆转”。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高校的流动在全国层面,主要表现为从中西部和东部向“东南飞”。

在省域层面,则主要表现为由普通地级市向省会城市迁移。

以成都为例,2002年,西南石油大学将校本部从南充迁到成都;2010年,本部在雅安的四川农业大学,形成了雅安、都江堰和温江的“一校三区”办学格局。

同样的事情在郑州、合肥、太原等省会城市都存在。

当然,如果把观察视线进一步拉长,这一的现象几乎在所有省会城市都是存在的。这背后参杂了行政和市场力量的共同作用。

但近年来,这种趋势正在发生变化,中心城市向普通地级市的高校转移变得越来越多,大学“反向”迁移成为新的潮流。

比如,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华大学等多座高校宣布在宜宾开设研究院或建新校区;位于济南的山东农业过程学院启用了淄博校区……

这主要还是因为一般省会城市的确获取了足够的高教资源,而在当前各省都提出打造副中心城市的背景下,省会的大学“反哺”功能变得越来越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担心省会城市虹吸自家大学的地级市还是存在。

比如,最近某省一座副中心城市的“最高学府”,在省会城市开了一个发展战略咨询会,就再度引发了是否搬迁到省会城市的担忧。

但总体上说,相对过去,这种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了。高校开设异地分校,尤其是跨省开分校,变得越来越难。

省会城市虹吸省内高校,也要顾虑更多的考量。

这也意味着,留给那些需要补上高教资源短板的城市的机会,不多了。